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法定主动公开内容 > 统计信息 > 统计公报
  • [ 索号 ]
  • 11500226753092798P/2024-00015
  • [ 发文字号 ]
  • [ 主题分类 ]
  • 统计
  • [ 体裁分类 ]
  • 统计分析
  • [ 成文日期 ]
  • 2024-04-01
  • [ 发布日期 ]
  • 2024-04-01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统计局
  • [ 有性 ]
2023年重庆市荣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日期:2024-04-01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2023年重庆市荣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重庆市荣昌区统计局

2024年3月25日

2023年,是新时代新征程新荣昌建设的起步之年,是三年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经济恢复发展的一年。全区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攻坚克难、承压前行,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创新高效能治理,交出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分报表,实现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荣昌建设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比上年同比增长6.6%。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4.5%;第二产业增加值增长7.5%;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7.5%。三次产业结构比为9.7:44.3:46.0。

年末全区常住人口66.02万人,比上年减少0.7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41.31万人,增加0.18万人,城镇化率62.84%,比上年提高1.00个百分点。

年末全区户籍人口834902人,比上年减少4652人。其中城镇人口427658人,乡村人口407244人。分性别看,男性人口422927人,女性人口411975人,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3。户籍户数314474户。全年出生人口4301人,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5,出生率为5.1‰;死亡人口7258人,死亡率为8.7‰;自然增长率为-3.5‰。

表1 2023年人口数及其构成

指标名称

年末数

比重(%)

常住人口(万人)

66.02

100.00

其中:城镇人口(万人)

41.49

62.84

农村人口(万人)

24.53

37.16

户籍总人口(人)

834902

100.0

其中:城镇人口(人)

427658

51.22

乡村人口(人)

407244

48.78

其中:男性(人)

422927

50.66

女性(人)

411975

49.34

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2086人,比上年下降8.0%。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244人,比上年下降1.2%。城镇调查失业率5.40%。

截止2023年末,全区共有各类市场主体72150户。其中内资企业15573户,外资企业57户,个体工商户55818户,农民专业合作社702户。

全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26013万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税收收入138084万元,增长19.9%;非税收收入187929万元,增长22.7%。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25959万元,增长11.7%。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72660万元,增长9.7%;教育支出208177万元,增长4.1%;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21906万元,增长20.1%;卫生健康支出90768万元,增长0.2%;城乡社区支出40234万元,下降25.3%;农林水支出139928万元,增长34.6%。

二、农业

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28512万元,比上年增长4.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670074亩,粮食产量289977吨,增长2.4%。蔬菜播种面积311572亩,蔬菜产量643993吨,增长3.0%。猪肉类产量53375吨,增长6.4%。禽肉产量12246吨,增长6.1%。生猪出栏675195头,增长4.8%。年末生猪存栏432751头,下降0.9%。

表2 2023年主要农产品产量及其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比上年±%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

670074

-1.0

粮食总产量

289977

2.4

蔬菜播种面积

311572

1.7

蔬菜产量

643993

3.0

年末生猪存栏

432751

-0.9

生猪出栏

675195

4.8

猪肉产量

53375

6.4

禽肉产量

12246

6.1

禽蛋产量

13645

6.7

家禽出栏

万只

776.61

3.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年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比增长7.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同比增长10.8%。

表3 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速度

产品名称

产量比上年增长(%)

商品混凝土

24.8

家具

-42.5

饲料

-3.2

精制茶

100.4

苎麻布(含苎麻≥55%)

-92.1

纸制品

16.1

不锈钢日用制品

-38.9

阀门

-4.1

电子元件

653.4

印制电路板

56.7

兽用药品

-9.2

日用玻璃制品

20.8

全年建筑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3%。截止2023年末,在荣注册资质内建筑法人企业共70家,全年完成房屋施工面积268.48万平方米,下降39.8%;房屋竣工面积142.64万平方米,增长4.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上年增长12.3%。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下降11.0%;工业投资增长23.0%;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4.3%。从投资主体看,国有投资下降8.1%;民间投资增长22.3%。从三次产业投资看,第一产业投资下降29.9%;第二产业投资增长23.0%;第三产业投资增长8.0%。

表4 2023年固定资产投资及其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比上年增长(%)

投资总额(万元)

12.3

按投资类别分

建设与改造

17.1

#基础设施

-11.0

房地产开发

-4.3

按登记注册类型分

12.3

国有投资

-8.1

民间投资

22.3

按三次产业分

第一产业

-29.9

第二产业

23.0

#工业投资

23.0

第三产业

8.0

#房地产业

4.9

全年商品房施工面积比上年下降8.9%;商品房竣工面积下降53.7%。商品房销售面积下降12.2%;其中住宅销售面积下降25.6%。商品房销售额下降21.3%。

全年完成城市棚户区改造0.89万平方米,农村危旧房改造112户,累计建成公租房面积13.57万平方米。

表5 2023年房地产开发和销售主要指标增长速度

指标名称

比上年增长(%)

商品房施工面积(万平方米)

-8.9

#:住宅

-8.9

新开工面积(万平方米)

-5.2

#:住宅

-17.0

商品房竣工面积(万平方米)

-53.7

#:住宅

-57.4

商品房销售面积(万平方米)

-12.2

#:住宅

-25.6

商品房销售额(万元)

-21.3

#:住宅

-24.1

五、国内贸易

全年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2.2%,占全区生产总值的8.0%。批发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8.0%,零售业销售额同比增长11.1%。住宿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比上年增长0.2%,占全区生产总值的1.7%。住宿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5.3%,餐饮业营业额同比增长13.1%。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1%。限额以上法人企业主要商品零售额中,粮油、食品类增长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下降51.2%,中西药品类增长43.5%,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9.2%,建筑及装潢材料类下降26.4%,汽车类增长8.3%。

六、对外经济

全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值137349万元,比上年下降37.7%。其中:出口98235万元,下降30.8%;进口39114万元,下降50.2%。全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147万美元。

七、交通和邮电

全年公路客运量完成740万人,比上年下降0.6%;公路客运周转量24214万人公里,增长3.2%;公路货运量完成1483万吨,增长2.6%;公路货物周转量145314万吨公里,增长4.0%。             

年末全区拥有营运汽车4151辆,其中货车3449辆、客车482辆(含公交车)、出租汽车220辆。

年底全区公路总里程2849.52公里。按行政等级划分:国道(高速公路)116.19公里,省道215.83公里,县道473.53公里,乡道591.98公里,村道1451.99公里。按技术等级分:高速公路81.60公里、一级公路25.01公里、二级公路239.93公里、三级公路83.65公里、四级公路2367.25公里,等外公路52.07公里。

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0344万元,比上年增长14.6%。邮政业全年完成邮政函件业务17.2万件,增长73.7%;完成快递业务量659.59万件,增长43.5%。

全年完成电信业务总量50522万元,比上年增长6.7%。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数8.56万户,比上年下降1.0%;移动电话用户81.99万户,与上年基本持平。互联网络用户88.80万户,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27.96万户,增长5.1%;手机上网用户60.84万户,增长12.5%。

八、金融

全年金融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7.7%,占全区生产总值的3.4%。年末全区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6209688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0.5%。其中,境内住户存款余额4799858万元,增长12.9%。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5388689万元,比上年末增长16.9%。其中境内住户贷款余额1831922万元,增长6.9%。

表6 2023年末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

指标

年末数(万元)

比上年末±%

人民币存款余额

6209688

10.5

#境内存款

6208322

10.5

#住户存款

4799858

12.9

非金融企业存款

870109

30.7

政府存款

536226

-23.6

非银行业金融机构存款

2129

-2.0

人民币贷款余额

5388689

16.9

#境内贷款

5388641

16.9

#住户贷款

1831922

6.9

#短期

405385

5.0

中长期

1426537

7.5

#非金融企业及机关团体贷款

3556718

22.8

全年保险机构实现保费收入113306万元,比上年增长2.7%。其中,财产保险收入34041万元,增长2.9%;人寿保险收入79264万元,增长2.6%;健康和意外伤害险收入3480万元,增长2.7%。全年赔付各类保险金41070万元。其中,财产保险赔付21836万元,人寿保险赔付19234万元;健康和意外伤害赔付1298万元。

九、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全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8722元,比上年增长5.4%。

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7382元,比上年增长4.3%。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28116元,增长4.1%;人均经营净收入5264元,增长4.6%;人均财产净收入3198元,增长3.8%;人均转移净收入10804元,增长4.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1.05%,比上年下降0.02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4.90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7%。

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86元,增长6.1%。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8507元,增长6.0%;人均经营净收入8671元,增长6.1%;人均财产净收入335元,增长6.3%;人均转移净收入7172元,增长6.2%。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223元,增长6.6%;其中,衣着1080元,增长6.3%;居住2859元,增长6.3%;生活用品及服务1515元,增长7.6%;交通通信1926元,增长6.5%;教育文化娱乐1750元,增长8.0%;医疗保健1390元,增长8.1%。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7.75%,比上年下降0.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46.60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5%。

表72023年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指标

全区常住居民

城镇常住居民

农村常住居民

绝对量(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量(元)

比上年增长(%)

绝对量(元)

比上年增长(%)

人均可支配收入

38722

5.4

47382

4.3

24686

6.1

#工资性收入

20634

5.4

28116

4.1

8507

6.0

经营净收入

6564

4.8

5264

4.6

8671

6.1

财产净收入

2106

5.4

3198

3.8

335

6.3

转移净收入

9418

5.6

10804

4.8

7172

6.2

社会保障建设稳步推进。全区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60649人,比上年增长2.1%。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人数35.51万人,增长4.4%。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22200人,下降0.2%;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人数584134人,下降3.4%,全年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基金总支出60218万元,增长6.8%。工伤保险参保人数153148人,增长13.5%。失业保险参保人数89144人,增长22.5%。

年末全区有9917户共16164人享受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其中,城市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3716户共5623人;农村居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6201户共10541人。全年共发放低保金10220.15万元,其中城市低保发放4129.26万元,农村低保发放6090.89万元。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人数4975人。

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735元/月,比上年增长2.5%;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为600元/月,增长3.3%。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区共有区属各类学校251所,其中进修校1所,中等职业学校1所,高级中学6所,特殊学校1所,初级中学13所,小学85所,幼儿园144所。在校学生103017人,其中中等职业学校6697人,高级中学15481人,特殊学校145人,初级中学22799人,小学40685人,幼儿园17210人。在职教职工8926人,其中进修校59人,中等职业学校279人,高级中学1693人,特殊学校47人,初级中学1448人,小学3179人,幼儿园2221人。

年末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197家,比上年增加48家。全年获得专利授权971件,比上年下降13.8%。

全区共有注册商标15947件;中国驰名商标3件;地理标志8件。

十一、文化旅游和卫生健康

全区共有文化馆1个,图书馆1个,剧场、影剧院7个,体育场馆3590个。全年共出版发行期刊5000份,出版发行报纸148万份。

全年接待游客人数1589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9.6%;实现旅游总收入85.40亿元,增长28.5%。年末全区拥有A级旅游景区3个,其中4A级景区1个,3A级景区2个。

年末全区共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463个(含村卫生室),其中,医院14个,乡镇卫生院15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182个,村卫生室242个,专业公共卫生机构3个,卫生健康培训学校1所。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实有床位数4695张。全区共有卫生技术人员5906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2240人,注册护士2845人。

十二、资源、环境和应急管理

全年全区全社会用电量19.7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7.7%。其中,第一产业用电量0.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2.17%;第二产业用电量9.3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99%;第三产业用电量5.5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0.60%;居民生活用电4.52亿千瓦时,下降28.4%。2023年最大电力负荷53.59万千瓦,同比增加6.0%。

全年水资源总量3.3664亿立方米。当年年降水量9.8823亿立方米。全年总用水量1.1365亿立方米。城市空气质量优良天数307天,空气质量达标率84.1%。城市环境空气细颗粒物(PM2.5)平均浓度为37微克/立方米。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11人,其中工矿商贸企业事故死亡人数3人。


注:

1、本公报中2023年的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最终数据以《2023荣昌统计年鉴》为准。肉类产量为上报数。部分数据因四舍五入的原因,存在着与分项不等的情况。

2、地区生产总值、人均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规模以上工业、有资质的建筑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规模以上服务业等行业统计标准:

规模以上工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工业法人企业。

有资质的建筑业:有总承包、专业承包和劳务分包资质的建筑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的批发业、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零售业法人单位。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万元及以上的住宿和餐饮业法人单位。

房地产开发经营业:全部房地产开发经营业法人单位。

规模以上服务业:一定规模以上的服务业法人单位。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和社会工作,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物业管理、房地产中介服务等行业。

4、基础设施投资指用于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和邮政业,电信和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等的投资。

5、常住人口 是指在本乡镇(街道)居住半年以上的人口,或虽居住不满半年但离开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人口以及户口待定人口。

6、户籍人口 是指公民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已在其经常居住地的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常住户口的人。这类人口不管其是否外出,也不管外出时间长短,只要在某地注册有常住户口,则为该地区的户籍人口。户籍人口数一般是通过公安部门的经常性统计月报或年报取得的。

7、可支配收入 是指调查户在调查期内获得的、可用于最终消费支出和储蓄的总和,即调查户可以用来自由支配的收入。可支配收入既包括现金,也包括实物收入。按照收入的来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项,分别为: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和转移净收入。计算公式为:

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净收入+转移净收入

其中:经营净收入=经营收入-经营费用-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生产税净额(生产税-生产补贴)

财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财产性支出

转移净收入=转移性收入-转移性支出

8、恩格尔系数 是指居民食品消费支出占全部消费支出的比重。

9、公报中水资源数据为初步数据。

10、教育数据中没有包括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益民技校、永荣技校。

11、部分数据由于计量单位取舍不同而产生的计算误差未作机械调整。

12、资料来源:

本公报中户籍人口、交通运输事故死亡数据来自区公安局;就业、失业、社会保障数据来自区人力社保局和区医疗保障局;各类市场主体、商标数据和专利数据来自区市场监管局;财政、金融、保险数据来自区财政局;教育数据来自区教委;农村危旧房改造、城市棚户区数据来自区住房城乡建委;进出口、利用外资数据来自区商委;交通运输数据来自区交通局;邮政数据来自区邮政荣昌分公司;用电量数据来自区经信委;通信数据来自区大数据局;文化和旅游数据来自区文化旅游委;科技数据来自区科学技术局;卫生数据来自区卫生健康委员会;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数据来自区民政局;水资源数据来自区水利局;林业数据来自区林业局;部分资源数据来自区城管局;安全生产事故数据来自区应急管理局;其他数据来自区统计局。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电子政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