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荣昌高新区“十四五”综合发展规划》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年10月24日
(此件公开发布)
前言 4
第一篇 发展基础和面临形势 6
第一章 “十三五”发展基础 6
第二章 “十四五”发展环境 10
第二篇 “十四五”时期发展总体要求 13
第三章 指导思想 13
第四章 基本原则 14
第五章 发展定位与目标 15
第三篇 构建现代产业经济新高地 23
第六章 推动“1+3+1”现代工业体系高质量发展 23
第七章 培育壮大战略新兴产业 48
第八章 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 57
第四篇 打造协同融通的科技创新体系 63
第九章构建以产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体系 63
第十章 高效能激活创新主体活力 66
第十一章 完善鼓励科技创新体制机制 68
第十二章 构建良好科技创新生态体系 70
第五篇 构建联动协同的产城景融合格局 74
第十三章 联动协同发展,构建全新空间格局 74
第十四章 构建立体多式联运交通体系 88
第六篇 全面提升绿色发展竞争力 93
第十五章 全面推进绿色低碳发展 93
第十六章 强化环境生态治理保护 96
第十七章 构建美好绿色生态园区 99
第七篇 构建内引外联的开放协同格局102
第十八章 探索国际合作新路径 102
第十九章 构建区域合作新模式 104
第二十章 打造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107
第八篇 建设全面高质的保障服务体系 109
第二十一章 配套服务保障 109
第二十二章 营商环境保障 112
第二十三章 组织领导保障 114
附件:荣昌高新区“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一览表 117
2018年,荣昌高新区获批全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2020年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上升为国家战略,成为新百年带动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两大历史机遇赋予了位于成渝腹心的荣昌高新区在“十四五”时期前所未有的发展动能。荣昌高新区作为新兴的国家高新区,需要争先进位快速赶超;作为特色的国家高新区,需要立足优势壮大产业能力;作为双城经济圈渝西川南融合发展试验区的国家高新区,需要把握战略机遇提高战略位势释放战略潜能;作为成渝主轴“黄金联结点”上的高新区,需要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价值增长高地;作为产城景融合发展的高新区,需要强化统筹激发内在动力。“十四五”时期,荣昌高新区将以鲜明的区位特性和产业特色,全面实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塑造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本规划依据科技部火炬中心关于国家高新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要求和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部署,是“十四五”时期指导荣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主要阐明“十四五”时期的发展思路、战略定位、主要目标和重点任务,规划范围为荣昌国家级高新区,规划面积50平方公里,规划年限为2021—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十三五”是荣昌高新区能级跃升、积极进取的五年,发展规模、发展质量和发展速度显著提升。2018年,荣昌高新区成功晋级为国家高新区。2020年,荣昌高新区位列科技部火炬中心国家级高新区第139位;高新区主要工业经济指标占荣昌区的78%以上,成为带动荣昌区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以及荣昌区创新驱动、产业发展、企业培育、改革示范方面的主要承载地。
园区产能全面攀升。“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发展水平和质量不断提升,实现了由工业园区向高新区、由市级高新区向国家高新区的转型提升。2017年,荣昌区荣获全国首批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2020年,高新区一区三园建成区面积16.48平方公里,累计入驻市场主体2484家,二产主体770家,三产主体1714家,累计实现税收10.3亿元。二产主体中,工业主体645家,投产490家(规上工业企业231家),累计实现税收5.3亿元。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718亿元,占全区比重的78%,其中规上工业企业总产值683亿元。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125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665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222亿元,同比增速7.2%,十三五期间平均增速10.98%。
科技创新逐步增强。“十三五”时期,全国首个农牧特色国家高新区这一金字招牌落地,成功引入国家级研发平台1个,市级研发平台51个;院士工作站2个,博士后工作站3个,海智工作站2个;引育科技型企业580家,高新技术企业97家(其中规上高新技术企业82家),高成长性企业10家(牛羚企业7家,瞪羚企业3家),专精特新企业17家,战略新兴企业43家;改造和新建智能工厂1家,数字化车间10家;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占GDP比重达到4.2%,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45个。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美国依阿华州立大学等45所国内外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合作机制。培养了第一个单项冠军企业——昌元化工;研发了全世界唯一的人畜共患病疫苗——羊包虫病疫苗;新研发了人源化抗体基因小鼠、人源化抗体基因猪、无菌猪,神经性耳聋模型猪等;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项,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300余项。
产业集聚稳步推进。“十三五”时期,荣昌高新区纳入首批产业合作示范园区,重点发展了装备制造、电子信息、食品医药、轻工陶瓷和农牧高新“1+3+1”产业,2020年各产业产值合计占工业总产值的96.8%。高新区企业从397家增长至720家,其中包含世界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企业(含子公司)10家,主板上市企业1家,新三板上市企业4家,GMP认证企业24家。“十三五”期间,累计招引项目1319个、金额3278.9亿元,一批集聚度高、带动力强的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建设。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三五”时期,高新区建成区面积从10.09平方公里拓展到16.48平方公里,完成征地报件12082.5亩、取得征地批文10717.5亩;项目用地平场超过10000亩,新建道路35公里、雨污管网90公里;完成眼镜产业园、盈田智能制造产业园、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等标准厂房项目80万平方米,板桥园“两纵两横”道路提档升级工程、G348快速路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
开放合作迈出新步伐。2020年,高新区引进外资2626万美元,拥有外资合资企业15家,外贸出口国家达20多个,外贸进出口总额15.377亿元。发起成立“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合作,与内江共建川渝合作示范园区,成功举办首届“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成渝双城记·科技创未来”创新人才沙龙,承办首届中国农牧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暨畜牧科技人才招聘会。
在取得成绩的同时,高新区在产业基础、创新能力、产城融合、配套设施、体制机制等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
产业整体实力不强。一是产业整体规模较小,虽门类相对丰富,但小散弱企业多,技术实力不强,平均单个规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不足2.5亿元;消费品和智能装备产业集群虽达百亿级别,但整体产值较低,尚未发挥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二是产业链条短,关联性不强,尚未形成上下游之间的产业协作与分工,推动经济增长合力不足。三是龙头企业少且带动引领作用不强。目前,全区尚无年营业收入超20亿元的大型企业(集团)。四是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足,新能源、大数据、区块链、软件开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不高,引进力度有待加强。
创新驱动能力有待提升。一是研发平台、资金投入、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不足。高新区全社会研发经费(R&D)支出占GDP比重仅4.2%,低于国家高新区平均水平,大专以上学历从业人员占比仅20.65%。二是产业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不高,科技创新对产业的驱动力不强,企业对创新的关注尚需提高。2020年,荣昌高新区企业技术收入占营业收入比重仅1.07%,远低于临近璧山高新区(3.27%)和永川高新区(2.93%)。
城市功能品质尚未满足园区发展高要求。作为在老工业园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国家级高新区,荣昌高新区的城市功能显著不足,主要体现在产业空间与城市空间分割,例如广富园区和荣隆园区距城区直线距离均超过10公里,享受城区的公共服务不便;园区内生活服务设施缺乏,公共服务设施数量少且布局分散,路网密度低于国家要求的8公里/平方公里;城市功能配套与高端人才需求不匹配,人才梯度培养建设不佳。
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不足。2020年全国169个国家高新区中,荣昌高新区总体排名139位,处于下游梯队。除了可持续发展能力之外,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能力、国际化和参与全球竞争能力均排名靠后。另外,在重庆市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和临近的高新区中,区域竞争力和影响力也亟须提升。
总体来看,荣昌高新区尚处于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处于创新驱动发展的拐点期和高质量发展的攀升期。荣昌高新区应充分利用可持续发展潜能,加大统筹规划力度,通过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产城融合建设,引领“十四五”期间的高质量发展。
“十四五”时期,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经济结构,我国也进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的“两个一百年”历史交汇期,顺应变化,谋求高质量发展,荣昌高新区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为荣昌高新区在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指明了方向;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为荣昌高新区赋予了“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新使命和新定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抬升了地处成渝腹心的荣昌高新区的战略地位、拓展了战略空间;重庆市“十四五”规划将荣昌纳入重庆主城都市区,主城的扩容提品质、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的扩建、深化城乡融合改革试验等政策倾斜将赋予荣昌高新区的高质量发展全新优势,新的发展机遇为高新区跻身国家高新区百强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全球经济进入深度分化调整期,新冠疫情加剧全球经济衰退风险,我国面临经济下行以及外需萎缩压力,将从产业链、创新链、区域竞争、市场需求等多维度对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产生影响。全球经贸摩擦加速科技脱钩,高新技术领域护城河加宽加深,阻碍关键资源要素和核心技术流动,影响高新区科技创新驱动攻坚路径转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加工组装产能正加快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将形成带动一批西部地区发展增长极,荣昌高新区面临位于主城核心区和产业条件更好的高新区的激烈竞争。
综合研判,“十四五”是发展环境复杂变化的五年,也是荣昌高新区实现跨越赶超、实现高质量发展和产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必须认清“十四五”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和发展趋势,准确把握内外部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对荣昌高新区提出的新任务和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立足自身发展阶段,拓展创新边界,采用适合资源禀赋的新技术,升级发展动力、优化产业结构、提升资源效率、补齐发展短板、创新体制机制,加快形成科技创新驱动发展的新路径,谱写高新区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重点落实市第六次党代会和区第十五次党代会相关要求,明确“五个提升”、“补短板、做强项、提品质”和“三个引领”工作指引,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特征,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根本遵循,以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坚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围绕“1+3+1”现代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强化龙头企业引领功能,奋力将荣昌高新区建设成为全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平台、全市产业发展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战场”、全国百强高新区。
坚持高新定位,创新驱动。牢牢把握“高”和“新”发展定位,突出高新区在发展理念、发展路径方面的领先性和开放性,实施科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推动高新区从要素驱动向科技驱动和创新驱动转型。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持续集聚优质创新资源,建设高端创新创业平台,优化产业发展生态环境,加快科技转化步伐,提升科技贡献率。
坚持统筹联动,突出特色。强化主导产业、支柱产业、基础产业和赋能产业的战略定位和统筹联动,构建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生态链条完整、区域根植性强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强化一区三园多组团联动发展,促进产业资源、创新要素互联互通。强化区域分类指导、特色发展,形成优势互补、各具特色的新发展格局。
突出规划引领,融合发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和区域布局要求,加强高新区发展规划与重庆市、荣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规划、国土空间规划、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及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各项规划精准衔接,坚定不移走产城景融合发展之路,完善高新区空间布局和生产力布局。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安全。坚定不移走绿色发展道路,落实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持续降低企业能耗水耗物耗水平、碳排放强度和污染物排放量,严格新项目环境、安全准入,不断提升制造业清洁生产、安全生产和资源循环利用水平,用更小的资源投入和环境影响实现更高质量、更加安全、更可持续的发展。
“十四五”期间,作为全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荣昌高新区应充分利用位于重庆、成都两大西部轴心城市黄金联结点的站位优势,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下,围绕科技驱动、创新发展、产业升级,打造国内知名农牧特色高新产业示范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高新产业示范区:积极把握产业变革趋势,不断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着力打造以食品、陶瓷、服饰为重点的千亿级消费品支柱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技术等战略新兴和赋能产业,积极谋划未来产业。以陶瓷新材料为主攻方向,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以电子电路等核心技术创新应用为突破,打造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信息创新中心;建设新型疫苗研发基地等平台,打造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围绕专业设备等联合科研院所共建协同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智能装备创新中心。构建荣昌区和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具有技术优势和长远竞争力的高新产业集聚高地,助力高新区进入全国百强系列。
农牧特色的高新产业示范区:作为我国首个以农牧为特色的国家级高新区,荣昌高新区是促进传统农牧产业向“高新”农牧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试点。依托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项目,进一步提升国家畜牧科技城和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建设国际领先的农牧产业检验、检测机构,促进国家农牧产业“高精尖”试验项目落地,持续引领动物种源、动物基因、动物营养、医(兽)药、智能畜牧机械制造、动物器官模型等相关产业的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形成上下游和关联产业协同集聚效应,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建成国内知名农牧特色高新产业示范区。
创新驱动发展:凝聚高校、新型研发机构、重大科技平台等高位势创新力量,汇聚高端人才,提升创新主体、创新平台、研发源头、核心技术要素的创新能级;聚焦前沿新赛道领域,瞄准“弯道超车”,打造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企业。进一步加强新经济制度供给,完善科技金融、孵化载体等双创服务体系,优化高端人才创新创业环境,培育“原创性新兴产业”,引领和辐射带动全区创新创业。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围绕“打造特色、提质升级、创新驱动、融合发展”的思路,着力推动制造业高端化、集群化、智能化、数字化、品牌化发展。狠抓龙头带动和集群配套,构建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产业链,拓展“高端”价值和增强“终端”产品,打造高价值产业集群。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加快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加大传统产业智能化改造力度,发展壮大智能产业。实施制造业品牌培育行动,着力打造“荣昌造”品牌,推动制造业系统性变革,引领全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围绕打造全国“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到2025年,荣昌高新区产业规模持续扩大,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创新环境更加完善,高水平创新人才更加集聚,园区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产业集聚效应显著提升,园区运行机制和服务效率持续改善,形成科技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生态体系,打造一批具有行业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和产业集群,重点攻坚百强国家高新区,成为千亿级高新区。
加速做大经济发展总量。力争2025年,高新区建成区面积达到25平方公里以上,入驻市场主体5000家以上,工业企业1000家以上,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平均增速达9%以上,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年平均增速12%以上。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不断提升产业发展位势、产业集群规模和产业科研实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改善,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安全高效水平进一步增强。到2025年,初步建成现代化的“1+3+1”现代工业体系,力争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亿元以上。
产业发展质量持续提升。产业效益和科技能力实现新突破,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再创新优势,战略新兴产业领域实现新跨越,高成长性和研发类功能型企业得到新发展;以大企业为引领支撑、线上线下大中小企业协同创新、产能共享、供应链互通的新型产业创新生态获得新成效;市场化专业化科技服务机构、天使创投等创新主体要素集聚效应凸显。到2025年,每个产业培育1—2家行业龙头链主企业,发挥引领带动作用。力争培育市级以上科技型企业10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300家以上,主板上市企业2家以上,50亿级企业1家以上,30亿级以上企业2家以上,20亿级以上企业5家以上,10亿级以上企业10家以上,5亿元以上企业20家以上,高成长性企业4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营收占规上企业比重50%以上。
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创新平台、载体数量和质量大幅提升,创新创业生态完善,涌现一批高价值的原创成果,有显示度的创新创业品牌初步形成,创新创业对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大幅增强。到2025年,力争建立重点实验室等国家级研发平台3个,市级以上研发创新平台120个,规上企业拥有研发平台及研发活动达到全覆盖,研发经费(R&D)占GDP比重达到5.0%以上。高新区企业累计拥有发明专利量突破1000件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授权数达到60件,科研成果转化率大幅提升,技术合同交易额实现量级突破。
产城景融合打造新样板。坚持改善人居环境,满足高层次、国际化人才需求的居住,教育、医疗、文化等配套服务和独具人文魅力的生态宜居科技新城基本建成。加快推进信息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高新区智慧化管理和智能生活体验水平。推进人才梯度培养,大力发展职业高等学校,大力培养高级职业技能型人才。
绿色发展取得新成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响应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要求,加强园区绿色发展治理能力,积极创建绿色示范园区。十四五期间,高新区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持续下降,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等环境指标达到市级下达目标要求,大力促进企业建成节水型企业,开发绿色产品,建设绿色工厂。
区域协同达到新高度。深化“泸内荣永”高新区产业联盟合作,进一步增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区域辐射和创新引领作用。借助国家级创新平台探索“泸内荣永”科技联合攻关和联合转化新机制,推动四地共建区域创新共同体和“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争创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在全域范围配置创新资源的能力显著提升,成为推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改革开放创新的重要支点。
统筹治理开辟新局面。一区三园多组团协同发展格局形成,特色化、差异化、集聚化、配套化发展定位明确,园区协同发展凝聚共识,初步形成适应新经济发展的政策制度环境。
展望到2035年,建成创新能力和创新活跃度高、结构优化和产业价值链完整、绿色发展与宜居包容性强、开放创新和国际影响力大、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成熟的国家级高新区样板,全区工业总产值超过4000亿元,形成消费品超2000亿产业集群,智能装备超800亿产业集群、新材料超500亿产业集群、电子信息超300亿级产业集群。
指标 分类 |
序号 |
指标 |
单位 |
2020年 |
2025年 |
属性 |
结构优化及产业价值链 |
1 |
高新区建成面积 |
平方公里 |
16.48 |
25 |
预期性 |
2 |
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
亿元/% |
718 |
1300/12 |
预期性 | |
3 |
规上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速 |
亿元/% |
683 |
1200/12 |
预期性 | |
4 |
工业增加值/平均增速 |
亿元/% |
222 |
340/9 |
约束性 | |
5 |
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平均增速 |
% |
12 |
12 |
约束性 | |
6 |
战略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 |
% |
17 |
35 |
预期性 | |
7 |
入驻市场主体总数 |
家 |
2484 |
5000 |
约束性 | |
8 |
当年新注册企业数 |
家 |
600 |
1000 |
预期性 | |
结构优化及产业价值链 |
9 |
入驻工业企业总数 |
家 |
645 |
1000 |
约束性 |
10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 |
家 |
231 |
350 |
约束性 | |
11 |
当年净增从业人员数 |
人 |
1000 |
1500 |
预期性 | |
创新能力及创业活跃度 |
12 |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 |
家 |
97 |
300 |
预期性 |
13 |
制造业中规模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占比 |
% |
42 |
70 |
预期性 | |
14 |
专精特新等高成长企业数 |
家 |
15 |
40 |
预期性 | |
15 |
科技型企业数 |
家 |
576 |
1000 |
预期性 | |
16 |
从业人员中研发人员全时当量数占比 |
% |
2.04 |
3.7 |
预期性 | |
17 |
规模以上企业高新技术企业营业占比 |
% |
27.6 |
50 |
预期性 | |
18 |
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 |
% |
4.2 |
5.0 |
预期性 | |
19 |
拥有市级及以上研发机构和创新平台数 |
个 |
71 |
120 |
预期性 | |
20 |
拥有发明专利授权数 |
件 |
576 |
1000 |
预期性 | |
21 |
每万人当年发明专利授权数 |
件 |
45 |
60 |
预期性 | |
22 |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投入强度 |
% |
1.4 |
2 |
预期性 | |
23 |
营业收入中内部研发投入强度达5%企业的营收合计占比 |
% |
2 |
5 |
预期性 | |
绿色发展与宜居包容性 |
24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下降率 |
% |
/ |
达到市级考核要求 |
约束性 |
25 |
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水耗下降率 |
% |
/ |
达到市级考核要求 |
约束性 | |
绿色发展与宜居包容性 |
26 |
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 |
% |
/ |
达到市级考核要求 |
约束性 |
27 |
中水利用率 |
% |
/ |
达到市级考核要求 |
约束性 | |
28 |
绿色工厂 |
家 |
1 |
5 |
预期性 | |
29 |
每平方公里已开发面积的全口径生产总值 |
亿元 |
30 |
33 |
预期性 | |
开放创新和国际竞争力 |
30 |
外资企业数 |
家 |
15 |
30 |
预期性 |
31 |
外贸进出口额 |
亿元 |
15.37 |
35 |
预期性 | |
32 |
设立境外研发机构或境外孵化器的内资控股企业数 |
家 |
1 |
3 |
预期性 | |
综合质效和持续创新力 |
33 |
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 |
万元/人·年 |
35.7 |
45 |
预期性 |
34 |
境内、外上市(不含新三板)企业数 |
家 |
1 |
2 |
预期性 | |
35 |
当年内部研发投入强度达5%且营业收入超5亿元的企业数 |
家 |
1 |
3 |
预期性 |
坚持把发展经济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壮大以食品、陶瓷、服饰为重点的消费品工业、智能装备、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农牧高新“1+3+1”现代产业体系,统筹推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提高经济质量效益和核心竞争力,打造高质量发展产业体系。
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放到更加突出位置,着力打造消费品、智能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和农牧高新“1+3+1”现代工业产业集群,使产业结构更加优化,产业链条更加延展,产业规模更加壮大,产业品牌更加响亮。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推动制造业向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发展。到2025年,力争“1+3+1”现代工业体系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突破1400亿元。
巩固提升食品、服饰、陶瓷为支撑的消费品工业集群,打造成渝双城经济圈特色消费品产业生产基地。
食品产业是高新区的传统支柱产业,2020年食品产业产值约占高新区消费品工业总产值的50%,集聚了洽洽瓜子、煌上煌食品、紫燕食品等一批全国知名企业。“十四五”时期,高新区有望借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以及荣昌区打造国家畜牧科技城的历史机遇,高质量发展食品产业,成为中西部知名的食品加工“中央厨房”和中国高端绿色、健康食品生产基地。
1﹒发展重点。
方便休闲食品。大力发展坚果炒货、休闲卤制品等特色休闲食品,提升发展速冻食品、素食制品、豆制食品等风味美食;培育发展糕点、膨化、多口味玉米片、薯片、杂粮食品等时尚化、方便化、功能性即食食品;加速开发新速食、酒+饮料、冷泡茶等高附加值快销产品。加大对以洽洽食品、煌上煌食品、紫燕食品为代表的特色休闲食品龙头企业的培育,推进其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构建“工业互联网+研发+原料(种植)—米制品、淀粉制品、豆制品、竹制品、油料制品—烘烤、焙炒、膨化、腌渍—休闲食品、功能食品—包装—(冷链)物流—销售+电子商务”产业链,打造方便食品产业集群。
肉制品精深加工。发挥“荣昌猪”、“荣昌白鹅”等资源优势,引导琪金食品、龙帮食品等肉制品加工企业,积极发展冷鲜分割肉、低温熟肉制品、功能性肉制品、中西式肉制品和速冻调理肉制品等深加工产品,大力发展火腿等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构建“屠宰—冷鲜分割肉—调理肉食品—预制肉制品—保健肉制品—熟肉制品—休闲肉制品—中央厨房—商超—餐厅—厨房”产业链,打造肉制品精深加工产业集群。
调味品。引进国内有影响力、注重研发的调味料终端生产企业、原料供应商、材料包装商等产业链前后端企业,提高本土企业生产技术水平,扩大传统调味品影响力,加快功能化、深加工调味品研发,大力发展火锅底料、方便汤料、渝菜调料等调味品。
精制茶、特色饮料及酒类制造。发挥川渝地区干、鲜果品和周边白酒资源优势,发展水果+酒、茶饮+酒、谷物饮料、果蔬汁饮料、植物蛋白饮料、茶饮料等功能型营养型饮料产品,提升产品品质和附加值。
2﹒发展路径。
加强农产品加工技术研究,优化产品结构。开展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农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等相关研究,加强生物萃取及低温技术研发及推广应用,建设一批食品加工的科技创新基地和产业化基地,将荣昌区良好的农业资源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升级产品结构,大力发展高附加值食品、功能性食品等新兴产品,形成传统食品和新兴食品、基础食品和高端食品有序发展的格局,更好地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推进农副食品精深加工,引入高端健康食品品牌。充分发挥煌上煌食品、洽洽食品等龙头企业的引领作用,加快农副食品精深加工发展,通过产业集聚和重组,打造农副食品精深加工的国家级领军企业。以完善农副食品加工产业链为目标,支持现有优势企业延伸布局健康休闲食品、低糖/零糖食品、快捷食品等类型食品;紧盯国际知名食品集团,积极引入高端健康食品品牌。
推进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的深度应用。巩固现有食品产业的制造优势,着力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在食品工业领域的深度应用,引进智能化生产线和生产工艺,引导企业进一步拓展产能,向代工厂、柔性生产等智能生产方向发展。鼓励企业加大技术研发资金和智能化设备的投入,加快企业技术改造步伐,提高生产效率。
树立荣昌食品品牌,提高品牌知名度。强化农产品基地建设,保障优质原料供应;建立从源头到产品的全程监控和追溯系统,加强质量精准化管理;建设冷链保鲜物流系统,提升供应链管理水平;打造安全放心食品,树立荣昌食品品牌。大力发展特色食品电商营销,引导本土食品企业品牌培育与整合,突出产品设计与包装,实现品牌、注册商标与企业形象有机统一,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品牌知名度。
荣昌区拥有丰富的陶土矿物资源,是“中国三大陶都”,“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十四五”时期,荣昌高新区将立足“陶文化”、拓展“瓷文章”,面向建卫陶、艺术陶、日用陶和特种陶,加快推动陶瓷产业集群化、高端化、国际化,建好重庆唯一的陶瓷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中国(西部)陶瓷之都。
1﹒发展重点。
高端发展建卫陶瓷。建筑陶瓷主要发展高端化、品牌化、集成化产品。以技术创新和创意设计为动力,基于筑邦数字化绿色建筑(荣昌)产业园等重点项目,重点发展多孔陶瓷及净化设备、透明陶瓷及灯具等陶瓷种类,鼓励发展陶瓷薄砖、陶瓷大板、泡沫陶瓷等基于高品位原料开发的陶瓷砖产品,以及防静电瓷砖、太阳能瓷砖、保温等功能型、复合型产品。注重增值服务,推进节能减排与综合利用,高质量发展建卫陶瓷产业。
卫生陶瓷向节水型、智能化、整装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基于新建惠达卫浴等重点项目,发展节水、耐污、防滑、抗菌、自洁釉技术产品,积极发展智慧马桶、互联网马桶、智能浴缸等智能卫浴产品,实现卫浴产业整装一体化产品供应。
转型升级日用陶瓷。日用陶瓷以标准化、特色化、绿色化为导向,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设备,推动日用陶瓷生产线自动化、智能化升级。重点支持锦坤陶器厂、川渝玻陶等日用陶瓷企业,重点发展耐热陶瓷、陶瓷厨具、陶瓷酒瓶等产品;调整现有园区外包装陶、日用陶产业结构,整合中小企业,淘汰落后企业,提升陶瓷企业的创新活力,丰富陶瓷品种,推动日用陶瓷、包装陶瓷向精品化、高端化方向发展。提升陶瓷产品的外观设计、色釉制造、品牌创意,扩大面向“一带一路”国家的陶瓷产品出口。
创新发展艺术陶瓷。艺术陶瓷以特色化、艺术化、产业化为导向,重点支持安北陶瓷、鸦屿陶瓷、安都陶瓷、富艺陶瓷等陶瓷企业发展,重点发展陈设艺术陶瓷、旅游陶瓷、礼品陶瓷等艺术陶瓷,充分利用荣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及文化优势,将艺术陶瓷融入陶瓷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出具有荣昌地域特色和风格的艺术陶瓷产品,促进产业向艺术化、个性化、精品化发展,提升艺术陶瓷工艺品附加值,提升“荣昌陶”的品牌吸引力。
大力发展特种陶瓷。特种陶瓷以高新化、规模化、专业化为主线,以重大项目特种陶瓷前沿科技研发中心建设为依托,以服务于现代化工业和环保产业为导向,重点发展应用于重庆及西南主导工业汽车、电子、通讯、环保、化工等配套的耐磨陶瓷、环保陶瓷、电子陶瓷等,以满足目前西南地区及国内汽车、通讯、环保、化工和新能源行业广阔的市场需要,打造立足西部、引领全国的陶瓷新材料基地。
重点发展以陶瓷新材料为主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面向环保、汽车、家电、通讯、照明等行业的高性能陶瓷材料,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立足材料研发应用的前沿,结合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着力发展5G用电子陶瓷、特高压用电陶瓷、敏感功能陶瓷及陶瓷传感器、新能源汽车用陶瓷、医疗陶瓷、耐磨陶瓷、特种用途陶瓷。发展3D打印陶瓷粉料、敏感陶瓷材料、半导体陶瓷材料、陶瓷海绵材料等高性能陶瓷。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全面提升陶瓷原料、生产、工业废渣、工艺设备、陶瓷产品以及辅助材料等生产全过程创新能力,加快新型陶瓷材料开发与产业化,加强陶瓷新产品研发及成果转化,提升陶瓷产业核心竞争力,抢占新材料科技创新高地。
围绕已有工业体系跨界建设陶瓷新材料项目。围绕重点领域重大共性需求,依托荣昌1+3+1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发展面向环保、汽车、家电、通讯、照明等行业的上中下游产业的陶瓷新材料,形成上中下游协同创新的发展环境。支持企业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强强联合、兼并重组,培育和发展一批新材料骨干企业,例如扶持特种陶瓷产业,将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新材料开发作为主攻方向。加强陶瓷新材料基础研究、应用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的统筹衔接,完善薄弱环节,推动陶瓷新材料产业高质量发展。
强化研发创新能力。以创意设计和工业技术设计为核心,实现产品突破式创新。日用陶瓷注重产品设计、研发创意、艺术品质提升,建筑陶瓷立足薄型化、功能化、智能化、绿色化产品设计及应用,卫生陶瓷注重轻质、节水、智能化,特种陶瓷注重产品在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等性能的提升以及新产品开发。
建立创新创业生态。一是鼓励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增强企业研发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效率。支持现有企业研发机构积极申报国家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等。组织区域内骨干陶瓷企业、科研院所,积极申请、承担相关科技研发项目,使技术创新联盟成为陶瓷产业科技成果的孵化器、加速器。二是建立合理的行业人才结构。吸纳引进外部陶瓷行业优秀人才,建立“荣昌高新区陶瓷产业专家库”,聘请知名研究机构专家开展交流、合作研究。整合荣昌区现有职业技术学院等大专学校,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等科研院所,建立现代陶瓷职业教育基地,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
践行节能减排,打造绿色陶瓷产业。推广应用节能减排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一是按照国家及地方标准要求,全面推行烟气脱硝技术、低氮燃烧技术,鼓励企业采用高效除尘设施,从源头加强对污染物控制,推进节能减排。二是所有生产企业必须安装在线监控设施并联网运行,实现清洁生产常态化。三是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建立和规范废瓷、废泥、废渣的回收再利用体系,支持企业开展陶瓷废泥、废渣、废瓷等工业固体废弃物梯级再利用。
鼓励“陶瓷+互联网”新业态。鼓励陶瓷与互联网、信息化深度融合,将其作为传统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方向;以日用艺术陶、特种陶瓷为突破口,整合行业供货商、采购商、银行、电子仓、平台方五方资源,搭建大宗原材料集中采购、物流配送的在线交易平台,未来逐步拓展为涵盖新型陶瓷主要门类的专业化B2B电子商务平台和陶瓷物联网系统。
做强陶瓷产业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陶瓷商贸集散市场,搭建产品生产商、经销商与终端客户之间的沟通桥梁,打造荣昌陶瓷产品直观展示与对外交易的便捷平台。
荣昌高新区传统服饰产业主要以夏布、折扇、眼镜等为特色,其中夏布与折扇是享誉国内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川渝地区具有较强优势。“十四五”期间,荣昌高新区将按照“国际化、定制化、品牌化”的发展理念,打造夏布非遗特色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加大对自主品牌的支持力度,打造以文化创意为导向的服装加工基地;大力发展外贸服装加工、时尚服装设计、高端服装定制等,打造中国西部外贸服装加工出口创汇基地。
1﹒发展重点。
鞋服产业。围绕建设西部“运动健康之城”,积极引进运动服装、瑜伽健身服、休闲服等服装加工企业,拓展产品类型。积极对接服装面料辅料知名企业,加大纽扣、拉链、绣花、织带、塑料配件、金属配件、包装盒袋等关联产业的引入,提升服装产业配套水平。大力引进新型纺纱、自动络筒、无梭织造、自动吊挂线、电子自调均整、自动检测等先进服装生产装备和工艺,推动服装行业向数字化、网络化转型。
夏布产业。以提升传统手工夏布为基础,转型升级传统生产工艺,鼓励企业应用先进技术装备,形成完整的机织以及成品生产线,进一步延伸产业链,着力提升夏布传统产业附加值。积极引进现代机纺龙头企业,着眼夏布家居服装、床上用品、布画、仿古创意服饰等深加工项目,重点发展夏布床上用品、家居饰品、旅游品、服装等精深加工产品。创新夏布生产关键技术,增强夏布产业核心竞争力,全力打造中国夏布产业园。
眼镜制造行业。加快中国西部眼镜产业园建设,围绕“镜片、镜架”两大核心部件,积极发展光学玻璃和树脂镜片,金属材料镜架、非金属材料镜架和板材镜架,延伸眼镜零配件和眼镜制造设备等产业链条,建成以太阳镜、近视镜为主体,兼有眼镜架、光学镜片、配件、隐形眼镜、生产设备、高端视力矫正设备、护理液等品类齐全的眼镜制造行业。支持研发生产高级偏光膜及偏光镜片产品,探索引进智能动态光学镜片眼镜企业,打造集生产、体验、购物、工业观光为一体的“中国西部眼镜产业园”。
2﹒发展路径。
引入现代创新设计,培育服装品牌。积极探索先进纺织服装加工技术,重视技艺创新,推广纺织智能装备、智能工厂,扩大服装生产规模,提升精细化管理水平。以生产线自动化、高品质外贸出口、个性化高端定制为基础,推动高附加值纺织服装发展。
非遗资源与现代纺织技术结合。加快推进现代纺织技术对传统夏布生产工艺的改造,在保留夏布天然特性的同时,提高生产效率。引入“互联网+”战略,运用标准化手段服务非遗保护传承。将荣昌夏布、折扇与旅游相结合,打造独具特色的旅游产品,用足“非遗”文化价值。
建设中国西部眼镜产业园。以荣昌高新区眼镜产业园为平台,推动中国(重庆)眼镜特色产业基地项目建设,以中高端企业为主要招商目标,注重全产业链招商,引进培育一批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眼镜知名品牌企业、代工企业、配套企业和商贸企业入驻,打造集研发、设计、生产、体验、视光健康、眼镜文化等产、购、游合为一体的产业基地。提档升级高新区已有电镀企业,积极引进优质电镀工艺企业,提升生产工艺,满足眼镜产业园电镀需求;预留景观大道空间,积极构建眼镜产业园的生态链,打造“视界小镇”工业旅游地。
装备制造业是成渝地区的优势主导产业,2020年合计营业收入1.67万亿,排名全国第6。在高新区产业集群中,装备制造业是除消费品外规模最大的产业,初步形成了汽车零部件制造、专业设备制造、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等产业门类。
“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规划将装备制造业定位为优化生产力布局、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制造业集群的重要产业;重庆“十四五”规划把高端装备做为六大战略新兴产业加以重点培育。荣昌高新区将借势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装备制造业的整体实力,加大对装备制造业的技改扶持,打造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基地;加大对重要产品和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力度,形成重点突出、产业互补的发展格局。优先发展智能农牧机械、专用机械设备制造、通用设备制造、汽车关键零部件等产业。
汽车关键零部件。聚焦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图谱,发展新能源及智联网汽车,积极引进新能源及智联网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重点支持江驰汽车、秋叶机械制造、蓝源机械、都城荣峰机械制造、浙江玉环大昌汽摩关键零部件自动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等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企业创新发展。重点突破发动机、变速器、尾气净化装置等关键零部件核心技术,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再制造领域。加大汽车零部件招商引育工作,谋划实施一批汽车零部件及配套服务项目,壮大汽车零部件产业集群,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汽车零配件产业基地。
智能专用装备。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推进智能制造战略实施,着力发展智能仪器仪表、智能传感器等智能专用设备。重点扶持百通喷砂机、鑫仕达无溶剂印刷机、荣驰机电设备等企业,鼓励研制电子信息设备加工装备,研究数字化协同设计、3D/4D全制造流程仿真、100%在线检测等关键共性技术。探索推进互联网技术和智能感知、模式识别、智能分析、智能控制等智能技术在智能制造装备领域的深入应用。
智能畜牧机械设备。依托大鸿农牧畜牧养殖设备生产等重点项目,着力发展小型、专业化机械设备、标准化养殖及智能化监测设备、畜产品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等畜牧业机械产品。推动畜牧养殖装备制造与信息网络技术深度融合,推进数字工厂与智能车间建设。建设“互联网+”畜牧业装备服务平台,形成规模化的畜牧业装备制造与服务产业。
智能物流与仓储装备。重点发展轻型高速堆垛机、超高超重型堆垛机、高速智能分拣机、智能多层穿梭车、智能化高密度存储穿梭板、高速托盘输送机等物流仓储装备,加快研发物流和仓储实时监测、管控等软件系统。
其他高端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重点发展城际快速动车组整车生产、车内机电系统集成、电器系统、列车制动系统、齿轮传动系统、通信信号装备等关键零部件以及维修设备,加快引进中车株洲电力机车、中车四方、重庆中车长客等龙头企业,加大与重庆市轨道交通集团合作,争取市场订单。大力开展产品研发,吸纳全国各地科技研发人才,通过自主立项方式对航空技术进行积累和转化,大力拓展与成都飞机工业、西安飞机工业等国内龙头航企的合作空间,积极为这些企业提供飞机液压、机电、起落架、减震器、刹车装置等零部件的配套生产,做精做优航空零部件产业链。着眼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大力探索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光伏设备、输变电设备等装备产业。
促进传统装备制造产业转型升级。整合提升传统制造业门类,加大装备制造业技改扶持力度。鼓励优势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市场化手段,以合资、合作、产权流转和股权置换等多种形式实施兼并重组,减少落后企业与困难企业数量,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
推进装备工业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国内外资源,发挥骨干企业主导作用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支撑作用,加快新兴产业领域整机、关键零部件和关键技术的研发创新。加快传统优势产业领域重大装备和先进产品创新,提升重大技术装备整机集成能力。
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先进技术。实施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引导有基础、有条件的企业加快推进生产线自动化改造,鼓励企业在现有基础上加强同国外技术先进智能装备公司合作交流,引进先进智能装备技术,结合国情及时转化生产,走联合发展道路,提高高新区智能装备整体水平。
借势成渝地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技术创新链“四链”融合计划,以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为载体,积极承接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城市群产业转移,主动融入重庆“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以PCB、笔电配套为基础,全产业链发展电子电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电路、计算机外围设备和汽车电子。
1﹒发展重点。
电子电路产业。依托重庆PCB电子电路产业园建设、重点支持瑜瀚电子、凯歌电子、达标电子、创亿欣电子企业发展,发展小型化、高频化片式电容、片式电感和片式电阻、电子陶瓷器件等产品。结合当前5G通信及物联网的快速发展,布局中高端核心制造,重点引进百强企业发展通信电路板、多层板、柔性电路板等技术含量高、产品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广的中高端产品。
计算机、手机零部件制造产业。结合重庆市大力发展大数据智能化产业的东风,借助川渝两地笔电发展的良好势头,以计算机、手机需求为牵引,以硬盘、摄像头、电池、电路板、触控模组、电声器件、精密结构件等关键器件为重点,支持本地企业达标电子、东矩电子、捷迅特电子等企业发展;加大机壳、结构件所需专业化工装模具企业引育力度,重点扶持一批计算机、手机零部件制造瞪羚企业,促进产品链向中高端迈进,进一步提升智能终端产品本地配套水平。
汽车电子。顺应汽车行业高端化、智能化、新能源化发展趋势,紧盯软件定义汽车、芯片制造汽车、数据开发汽车等新动向,深化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在汽车领域植入渗透,促进汽车行业与信息通信深度融合,重点突破汽车电子芯片、车载视觉、激光雷达和智能底盘等关键基础技术研发,加强车载以太网络、通讯模块、智能车身控制系统为主导的前沿领域技术储备,加快现有车窗控制器、尾门控制器、灯光控制器等产品升级,积极培育汽车娱乐系统、汽车虚拟仪表及其他信息显示模块,打造下一代智能驾驶座舱信息系统等产品。
智能终端设备。面向居民消费和行业应用对智能化、交互式电子终端产品需求,聚焦智能终端消费升级,结合眼镜、服饰等工业消费品产业,大力引进存储器、MEMS传感器、无线通信模组和柔性屏等可穿戴设备关键零部件企业,坚持将智能穿戴、智能终端产业作为支撑高新区未来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发展智能手环、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等可穿戴智能设备。鼓励支持川捷电子为真无线耳机、智能手环、智能手表等可穿戴设备配套生产各种电子连接线,积极融入可穿戴智能设备全产业链。加强与国内外行业协会、知名企业、研究机构合作,积极探索智能冰箱、智能空调、智能音箱、智能监控、智能门锁等智能家居产品,携手共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智能终端产业基地。
2﹒发展路径。
打造大产业链条,拓宽产品线。在通信、新型显示器件等重点领域,鼓励优势企业整合国内资源,支持企业“走出去”兼并或参股信息技术企业,提高管理水平。借鉴闪联、太阳能光伏、LED等产业联盟经验,围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领域开展建设联盟,挖掘产业新增长点。推进元器件、材料及设备企业合作,加强产业链协同配合,组建新兴领域关键技术专利池,实现专利共享,展开联合攻关,提升技术水平。
加强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优势企业集聚,逐步形成符合产业发展方向和现实处境的产业技术创新体系,推动电子信息行业从以加工组装为主转为以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标准、自有品牌为主模式。鼓励企业加大产品创新力度,针对企业主打产品,引进相关技术、研发设计人员,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效率。
吸纳电子信息产业专项人才。与电子科大、重庆大学、重庆邮电大学、重庆交通大学等高校建立合作,实施产学研一体化教育模式,推进企业、学校和研究机构技术及创新人才培养和合作教育;引导大型企业参与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推动中职高职院校与企业结对发展,加快实训基地建设,推动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吸引国外科技人才,出国留学人员及国内外学者,构建全过程、专业化、一站式人才服务体系,提升引进子女就学、配偶就业等便利化水平,不断增加对高层次人才虹吸力。强化企业用人主体地位,完善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和基准的人才引进政策体系,鼓励用人单位制定引才政策。
医药产业是高新区第三大传统优势产业,十三五期间,初步形成了以兽药为特色,生物生化制品、中药饮片与制剂、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及药用包装共同发展的格局。拥有澳龙生物、灵方生物、华森制药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领军企业。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需进一步提升医药企业的发展质量与效益,培育壮大有影响有品牌的龙头企业,以“强龙头、亮特色、建集群”为路径,打造产业特色鲜明、创新要素丰富、产业链条完善的重庆市国家级医药产业重点研发、生产、出口基地和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高地。重点发展人药、医疗器械、医美用品、中药饮片、兽药、动物疫苗等产品,加强科技人才引进,提升科技创新研发转化能力,按照龙头带动、特色发展的模式,建设GMP药品集中生产中心,打造成渝经济圈医(兽)药产业发展高地。
1﹒发展重点。
统筹推进中药制剂、生物制品、生化制品、西药制剂、医疗器械及药用包装和健康服务等产业融合链接发展,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端化、规模化、集群化发展,加快将医药产业集群打造成特色鲜明、优势明显、配套齐全、竞争力较强的百亿级产业链群。
兽药产业。突出兽药特色重点发展高密度培养、浓缩纯化、基因工程等疫苗生产研制技术,支持研发新型抗感染药物,动物专用原料药及制剂、安全高效的多价多联疫苗、新型标记疫苗及兽医诊断制品、宠物和水产用疫苗。加快养殖类动物专用药研发,扶持兽药化学原料、辅料等上游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兽药生产设备、实验药瓶制造等配套产业发展。突破关键技术,引进一类动物疫病疫苗、免疫诊断制品、兽药原辅材料、兽用器械药瓶的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补齐短板;扶持低效益企业转型微生态制剂辅料、血清、佐剂等科技型辅助产业。助推澳龙生物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设包虫病联防联控长效机制;支持布尔动物药业拓展国际市场;支持方通动物药业全面提升产品市场领域。
生物医药产品。重点发展疫苗、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抗体药物等生物药,大力发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支持突破一批单克隆抗体构建、大规模纯化、新型疫苗生产、新型生物检测试剂等关键核心技术。推动新型生物疫苗、抗体药物及其他蛋白类、多肽类、核酸类药物新产品研发和生产。促进生物疫苗上市品种二次开发及升级换代,完善上下游产业链。
化学药品。加快布局原料药、水处理剂、食品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推动华森制药医药中间体和原料药生产项目建设,支持华森制药、乾锋制药、灵方生物等企业开展对国外化学药大品种的仿创研究和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仿制药,促进优势企业的优势品种、独家批文或独家品种做大做强。提升高新区化学药研发创新能力,补齐化学药品上游产业链短板。
现代中药。抓住中国中医药研究院拟打造荣昌为中医药高地的契机,以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为主,积极扶持优质中药饮片和配方颗粒发展,加速疗效确切、临床价值高的特色创新中药研发,发展免煎中药系列,推动高端生产场地建设。鼓励中药企业与国内外龙头研究机构和企业开展合作,开发适宜“一带一路”国家的中药技术。
医用/食品级卫材及医疗器械。面向后疫情时代发展需求,引进培育卫生材料企业,加速研发中高端医疗器械、外科类设备。鼓励发展创新型医疗器械、个性化定制3D打印器械。主要开发需求量较大的新型、环保、使用便捷的药用包装材料容器,重点开发血液、血小板保存、大输液专用包装袋,药品包装膜、铝塑包装袋(板)、药用胶囊、专用塑料树脂瓶等。推动生物医药产业人工智能发展,促进形成一批龙头企业和知名产品。
生物医用材料。培育发展壳聚糖、聚乳酸、聚羟基脂肪酸酯、聚砜、医用有机硅等材料,支持临床应用研究和产品开发。围绕矫形外科和植入体,重点开发可承载骨诱导修复材料、可吸收骨固定产品等;围绕新型心脑血管植介入,重点开发新一代全降解血管支架、人造血管等产品;围绕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重点开发可促进脊髓、脑神经等中枢神经修复与再生的材料和产品;积极开发可吸收组织修复材料、医用导管、医用敷料等临床医用产品。
2﹒发展路径。
培育创新人才队伍,拓展生物医药产品。建立生物医药人才大数据平台以及高层次人才医疗绿色通道,聚焦“政务服务+创业服务+生活服务”全环节服务链,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重点发展疫苗、重组蛋白及多肽药物、抗体药物等生物药,大力发展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支持突破新型疫苗生产、新型生物检测试剂等关键核心技术。
优化兽药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加快发展养殖类动物专用药研发,扶持兽药化学原料、辅料等上游产业发展,积极鼓励兽药生产设备、实验药瓶制造等配套产业。突破关键技术,引进一类动物疫病疫苗、免疫诊断制品、兽药原辅材料、兽用器械药瓶的生产企业和研发机构;重点发展高密度培养、浓缩纯化、基因工程等疫苗生产研制技术。扶持低效益企业转型微生态制剂辅料、血清、佐剂等科技型辅助产业。淘汰生产工艺落后和质量安全隐患大的兽药产品,加快兽药国际化进程。建设兽药成分共享数据库,有效利用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提升新型兽药研发效率,促进成果转化投产全球领先。
支持发展医药化工产业。加快布局原料药、水处理剂、食品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仿制药,促进优势企业的优势品种、独家批文或独家品种做大做强。提升高新区化学药品研发创新能力,补齐化学药品上游产业链短板。引入医药产业必需的精细化工企业,补齐精细化工产业链短板,布局精细化工产业园,重点发展医药中间体、医美、消毒剂等产业,促进医药产业进一步发展。
以饲料和畜牧机械、农机制造为主的农牧高新产业是高新区的特色产业,占高新区工业总产值的15.4%。
“十四五”时期,高新区应紧抓当前荣昌成功获批“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专项布局的有利时机,结合中国畜牧科技城的建设,依托一院一校的科技人才优势,积极打造农牧特色产业,打造农牧智能化生产加工样板基地、兽药饲料生产研发高端基地、实验动物及成果转化基地。发挥荣昌生猪基因研究、保种育种、种养循环养殖、无抗动物营养、动物疫苗、生猪大数据等全产业生态优势,加大对产业服务支撑体系建设的支持力度,全产业链发展农牧高新产业,发挥科技创新、示范引领作用,优化产业布局,加强科技研发,建成全国乃至世界引领作用的农牧高新产业高地。到2025年,力争农牧高新产值达到300亿元。
1﹒发展重点。
动物基因工程。不断完善研究、实验、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产业链条完善的基因工程体系,重点开展人源化抗体转基因动物、遗传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动物模型等基因工程的研究。以基因技术为核心,通过国内外顶尖科研机构联合技术攻关,开展畜禽优良品种选育、繁育、保种、新品种培育与开发利用。重点开展包含荣昌猪等优良地方猪血缘的品种(系)的研发,培育可以与世界知名品牌抗衡的“华系”种猪。挖掘荣昌白鹅优良基因,培育符合市场需求的优质、高产荣昌白鹅杂交配套系。引进优良西蜂品种,选育改良本地中蜂,提高供种能力。
动物营养产业。提升壮大饲料生产加工业,支持西南大学荣昌校区、重庆市畜牧科学院等国内一流畜牧科研机构,建设无抗饲料生产研发高端基地。重点依托双胞胎、铁骑力士、海大饲料公司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种植、粮油加工、饲料、养殖、畜产品加工产业的集群优势,实现强链补链、多元经营,提高饲料产业创新能力。加速研制并推广安全、高效、无污染的饲料添加剂,大力推动优质环保型饲料、专用饲料和安全饲料科学配方技术开发,加快实施饲料安全工程,完善饲料标准体系,提高饲料监测水平,规范矿物质、微量元素和药物饲料添加剂使用,促进饲料工业单位产值能耗稳步下降。鼓励大中型饲料生产企业建立和完善技术研发中心,提高技术创新能力。鼓励科研单位、大专院校与饲料生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合作,建立新型饲料产学研联合体,促进饲料业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开展抗生素替代品、生物发酵饲料、低排放饲料的研发,推动动物营养产业链条向高端延伸。加快以添加剂、浓缩料、预混料、配合料为主的饲料加工业发展,推动饲料生产企业向下游延伸,形成饲料、养殖、加工一体化的发展格局。加强动物营养科学研究,联合国内外领先的研发机构,大力开展动物营养关键技术研发,包括动物营养养分高效利用的营养代谢与调控、非粮饲料高效利用技术、安全饲料添加剂等,占领技术制高点,打造我国最大的安全动物营养产业生产基地。
宠物用品产业。依托兽药核心技术,重点研发宠物重大动物疫病和人畜共患病防治,推动宠物疫苗、驱虫药、消炎药、感冒药等快速发展。发展辅助治疗宠物保健食品,推进维生素、补钙、美毛、补充色素和替代母乳等生产。引进高成长宠物食品企业和宠物用品制造企业,发展宠物主粮、宠物零食、宠物玩具。
2﹒发展路径。
加大农牧高新产业基础和应用研究投入。强化政产学研深度融合,大力支持科研成果落地,实现产品化、产业化,高标准打造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把握市场导向,转变生产方式,突破核心技术,不断强链、补链,推动产业重心由分散劳动密集型、简单初级加工向规模生产、精细精深加工和科技研发转移,构建“科研—育种—饲料/兽药/宠物用品加工—涉农装备制造—市场销售—技术服务”多环节一体的农牧高新产业链条。不断完善研究、实验、成果转化体系,建立产业链条完善的基因工程体系。
加强尖端科技在农牧产业中的应用。推动区块链技术在行业内的应用,推动互联网身份标识技术在产品标识上的应用,全面记录供应源、种养基地、加工厂、检疫部门、物流企业、零售点等主体的信息,将生产商生产出来的每件产品信息全部记录到区块链中,记录所有农作物、畜产品的成长轨迹,实现农牧产品生产销售的全流程可追溯,以及精准化、科学化种养。建立生产和消费的大数据平台,实现全部商品的动态实时追踪,确保消费流程的全透明,打造荣昌农牧产品的“高精尖新”科技品牌,提高荣昌农牧产品的附加值和品牌效应。
推进荣昌猪“高精尖新”项目,发展“畜牧+”。做大做强猪种选育、现代养殖、疫苗研发、兽药生产、数据服务、养殖溯源、检验检疫、精深加工、冷链配送等各环节产业,建设区域性畜禽基因库、检验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推动畜牧高新产业集群、全产业链深度融合发展。从养殖、科研、数据服务三大方向延伸和辐射荣昌猪产业,打造全国唯一的系统性比较竞争优势的荣昌猪“高精尖新”项目,助力生猪市场全要素集聚,推动生猪产业成长为一个“接二连三”、引领荣昌大数据智能化发展的领军产业,形成具有荣昌特色的创新优势,增强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推进尖端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聚焦“高精尖新”,围绕荣昌猪选种育种开展科研攻关,建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荣昌猪保种和新品种培育机制,培育可与国外种猪抗衡的优质“华系”种猪。大力推进尖端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依托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人源化抗体转基因猪、无菌猪和遗传性听力缺陷猪模型等一批世界顶尖科技成果,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标准最高的实验动物产业基地,培育畜牧产业新增长点。
大力推进智能化、数字化、互联网的赋能提升。加快提升农牧设备的智能化水平,按照向数据要资源、要质量的原则,大力提升荣昌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的数据水平;建立全国性生猪价格指数,推动国家生猪交易市场建设,力争生猪交易市场占全国生猪交易比重达到40%以上。
消费品工业:荣昌高新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新尚上服装高端智能服饰产业园建设项目、成渝荣伟智能制造鞋服产业园建设项目、煌上煌酱卤食品生产项目、龙帮风干猪牛肉、酱卤肉制品生产项目、乾锋医美生产项目、纳成广泰西部水暖卫浴产业基、蓝孚电子加速器辐照中心项目。 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银田汽车挂车生产项目、艾能光伏电池片及太阳能组件产品研发生产项目、创兴热能精密钣金生产项目、大昌汽摩关键零部件自动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金纳车桥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动力总成生产项目。 电子信息产业:重庆PCB电子电路产业园建设项目、川捷电子连接线生产项目、胜华高端特种电缆生产项目。 生物医药产业:三达制药血液用药品及医药耗材项目、澳龙生物棘球蚴(包虫)病基因工程亚单位疫苗项目、三大伟业血液分离透析设备生产二期项目。 农牧高新:安杰利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研发生产项目、瑞昂畜牧养殖设备生产项目、华英动物保健品研发生产销售项目、琪金冷鲜猪肉深加工项目。 |
紧追新一轮科技变革和产业变革方向,结合川渝战略新兴产业布局和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围绕产业发展前沿、国家重大需求,积蓄发展新势能、培育经济新动能、获取竞争新优势,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新引擎。在结合“1+3+1”现代产业体系的基础上,重点聚焦未来信息技术、未来材料、未来健康、未来生产、未来环境五个主要方向,通过生产赋能、服务提升、产业替代等,全面提升战略新兴产业占比。
积极参与全市“智造重镇”、“智慧名城”建设,紧紧围绕全市建设“芯屏器核网”智能产业集群的产业大布局,针对性制定招商引资政策,加强沿海地区产业承接,积极引进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型企业,以电子电路产业园为基础,推动新型智能终端、汽车电子、人工智能、新型电子元器件、新型显示、信息网络等产业发展。
新型智能终端。抓好手机、笔记本电脑、可穿戴设备等整机品牌引进,着力导入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产品、家用智能控制终端、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融合现实)眼镜及头盔等高附加值新品。加大力度引进笔电、智能手机的ODM(原始设计制造商)厂商,重点发展智能手机、平板电脑及其配套产品,完善摄像头、结构件、电池等零部件配套体系。推动现有家电企业加快人工智能、移动通信等技术在现有产品中的植入和远程运维服务平台搭建;积极引进其他知名企业,发展智能空调、智能冰箱、智能洗衣机、智能小家电等产品以及智慧家庭整体解决方案。积极探索智能手表、智能眼镜、无线耳机等消费热点。
新型电子元器件及设备制造。面向计算机、手机、智能家居、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对新型电子元器件需求,积极引育电容、电感和电阻领域企业,发展小型化、高频化片式电容、片式电感和片式电阻产品,发挥玻璃纤维、环氧树脂等原材料的本地生产能力优势,加快PCB(印刷电路板)产品发展,构建与电子整机生产能力相适应的元器件本地供给体系。
新型显示。顺应柔性显示、超高清显示发展趋势,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引进柔性显示、4K/8K超高清面板企业,推进消费级新型视听产品生产线建设和专业级超高清摄录编播产品线建设,加强OLED(有机发光二极管)面板制造、4K/8K超高清视频关键设备创新研发和量产。加强消费级新型视听产品生产线建设:打造全市超高清及新型显示视听产品生产基地,支持新型显示材料、彩色电子纸、超高清面板、AR/VR等新型视听终端产品生产项目建设;推动光刻胶、靶材、驱动芯片等关键配套材料的研发及产业化。开展专业级超高清摄录编播产品线建设:推进轻便型超高清影视摄像机、音视频编解码设备、专业监视器等制播设备产业化;加快推动国产8K编解码芯片应用,推进5G+超高清直播、5G+AR/VR等软件直播与应用技术研发。积极引进高端光学膜、液晶、掩膜板等上游光学材料研发生产企业,培育与面板能力相适应的光学材料及基板玻璃本地供给能力。
信息网络制造产业。重点发展网络设备制造、新型计算机及信息终端设备制造、信息安全设备制造、新一代移动通信网络服务等。紧抓5G、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部署契机,高起点引进基站、路由器、交换机、网关等通信产品研发生产企业。结合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建设,引进培育M2M(机器对机器)、RFID(射频识别)、NB-LOT模组厂商等研发生产企业。做好量子通信技术产品前期跟踪。聚焦电子产品、网络通讯、数据存储等领域信息安全需求,加快信息安全研发生产基地建设,发展嵌入式安全部件、电子取证、量子通信保密设备、商用密码技术等信息安全硬件产品和系统。结合“雪亮工程”,进一步发展壮大视频监控设备及系统。
智能传感器及仪器仪表。面向智能制造、工业互联网、智慧城市等领域对传感器迫切需求,加大智能传感器领域龙头企业引进力度,推动传感器生产企业与集成电路企业深化合作,加强基于MEMS(微机电系统)架构的智能化产品、组件及生产工艺研发;不断增加先进传感器产品供给,重点发展车用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和位置传感器,智能终端用惯性传感器、重力感应传感器和指纹识别传感器,工业机器人用二维/三维视觉传感器、力矩传感器和碰撞传感器。推动工业仪器仪表企业加强感知、分析、决策、控制和执行等环节关键技术研发,发展DCS(分散控制系统)、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和PLC(可编程控制系统)等产品。抓好不锈钢、镍基合金、铂丝、铑丝和波导丝等金属敏感材料产业发展,引导陶瓷、有机敏感材料研发生产企业,构建与传感器及仪器仪表发展相适应的特种材料配套体系。
人工智能。聚焦人工智能终端应用,重点研发基于机器视觉和动态目标的识别、检测等智能图像产品,支持发展视觉、触觉和3D扫描等智能器件,加快推动高新区数字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智能升级和智慧城市建设的契机,推动人工智能核心能力和器件在新能源汽车、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能家居、智慧电子产品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工业互联网。依托国内外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突破数据集成和边缘处理技术、IaaS技术、平台使能技术、工业数据建模与分析技术等关键共性技术,优先发展基于IPv6、5G移动通信、短距离无线通信和软件定义网络(SDN)等新型技术的陶瓷工业互联网设备与系统,构建陶瓷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系统与企业级对象标识解析系统,未来逐步向其他产业渗透。在园区、厂区、车间等现场,通过各类传感器、摄像头和数据监测终端设备接入5G网络,采集环境、人员动作、设备运行等监测数据,回传至生产现场监测系统,对生产活动进行高精度识别、自定义报警和区域监控,实时提醒异常状态,实现对生产现场的全方位智能化监测和管理,为安全生产管理提供保障。
在现有医药产业的技术上,结合我国大健康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攻关生命健康核心技术,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和生物医药产业。
1﹒生物技术。
重点攻坚细胞培养、病毒收集、分子生物库、微生物组、人体血液分析、发酵基因组分析、智能发酵控制、产品分离纯化等核心技术;重点研发新药靶标、病毒性疫苗、联合疫苗、基因重组蛋白质疫苗、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治疗性疫苗、抗体偶联药物、双特异性抗体、新靶点抗体、单克隆抗体药物、新型小分子靶向药物、中药新药、血液制品、营养化学品、天然产物合成物、生物基合成材料、新一代酶制剂、医工结合,在工业、环保等领域应用等产品和服务。
2﹒生物医药。
重点针对肿瘤细胞信号转导、肿瘤干细胞、肿瘤细胞耐药性、细胞凋亡、肿瘤血管新生、肿瘤侵袭和转移过程中的关键靶标,开展新型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研究与开发,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毒副作用小、临床疗效高的靶向高选择性抗肿瘤一类新药。开展注射用长效制剂产业化研究,重点解决恶性肿瘤领域对长效注射制剂的临床需求;针对注射用长效制剂对辅料的特殊要求,完善注射用长效制剂的产业链,开发可生物降解、生物相容性良好的功能性辅料。
1﹒增材制造。
围绕高端装备、汽车零部件、电子信息、生物医疗、食品等应用领域的发展需求,依托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和陶瓷产业园,开发高品质的氧化铝、氧化锆等陶瓷粉末、片材增材制造专用材料,发展选择性激光烧结(SLS)、光固化成形(SLA)、三维立体打印(3DP)、熔融沉积成形(FDM)、气溶胶打印技术(Aerosolprinting)等增材制造技术与装备。
2﹒电子专用设备和智能化生产线。
重点发展PCBA、电子整机装配、贴片式元件制造,研制电路板印刷、贴片、插件、焊接、电路板质量检测设备,研发包装机器人,数控打螺丝机,数控焊线机、包装、码垛机器人、智能组装生产线系统。探索应用精密接插件、功能件与结构件制造、研制精密注塑机、精密冲压机,雕铣配套上下料机器人。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丰富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产品种类,积极发展新能源技术产品,壮大再生资源、再制造等资源综合利用产业规模,构建更加完整的绿色环保产业体系。
新能源设备制造。紧抓重庆市汽车产业向新能源转型升级契机,依托金纳车桥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动力总成生产等重点项目,积极布局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进一步引进新能源装备制造龙头企业,重点发展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新能源充电设备、光伏发电设备等制造产业。突出发展动力电池、电机、电动助力转向、电动空调等关键零部件,以及充电桩、供电设备零部件、充电站其他设备、移动便携式充电设备制造。
节能环保装备。针对陶瓷产业及造纸业生产过程中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等问题,面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迫切需求,依托新建项目完善工业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荣隆园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等,引进节能环保技术装备企业,构建节能环保产业体系。鼓励发展烟气脱硫脱硝、垃圾高效清洁焚烧发电、工业废水处理技术装备企业。积极引进PM2.5(细颗粒物)脱除、污水电解催化氧化、土壤重金属电动分离、水泥窑协同无害化处置、三废应急处理等大型成套节能环保设备和高效空气净化器、深层次净水器等环保产品研发生产企业。
光伏设备。抓住碳中和带来的光伏产业发展机遇,聚焦光伏新能源行业,支持发展光伏电池片、光伏玻璃及组件等光伏中游产业。鼓励企业围绕光伏组件生产核心设备和核心工艺开展科研攻关,提升光伏组件转化效率。依托重庆西部电子电路产业园,发展光伏组件生产配套产业,瞄准晶澳、江苏阳晟、无锡斯威克、常熟国飞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接线盒、边框、密封胶、背板、焊带、EVA等项目,打造以组件生产为核心的光伏组件产业集群。加快推进昊格新能源太阳能光伏电池片、太阳能组件研发生产项目建设。
加大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人才的培育和引进力度。重点引进一批掌握核心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顶尖科学家、青年领军人才等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发展需求,建立战略人才信息数据库和同乡、校友招商项目数据库,吸引各类人才加速聚集。在相关重点高校、职业院校,设立面向重点行业领域的学科、专业和课程,培养满足未来产业不同层次发展需求的专业技术人才,实现专业技术人才订单式培养与输送。
重点引进和培育龙头企业。以行业影响力、产业引领作用、成长潜力、入驻需求以及承接条件等为遴选标准,从美国、日本、德国等工业发达国家,以及北京、天津、上海、深圳、广州、杭州等地引进一批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龙头企业。鼓励重点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与相关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战略合作关系,共建产业创新平台,联合开展关键技术攻关。
加大金融资本扶持力度。激活现有产业发展基金活力,支持未来产业发展;筹划设立未来产业培育专项资金。发挥科技创新专项资金引导作用,重点支持创新资源引进、未来产业领域企业培育、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成果转移转化、基地平台建设、创新应用示范等方向建设。创新资金组织和支持方式,建立从实验研究、中试到生产的全过程、多元化和差异性的科技创新融资模式,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向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综合应用风险投资、股权投资、担保投资、贷款贴息、科技保险等方式支持未来产业创新发展。
完善创新创业服务体系。围绕未来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创业需求,加快建设定位明确、功能清晰、运作规范的孵化器、加速器、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为相关企业提供从种子期和创业期转型到快速成长阶段的技术平台,提供相应的投融资、市场拓展、人力资源等综合化服务。
强化区域科技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川南渝西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有利条件,策划和实施一批“项目—人才—基地”相结合的未来产业和科技合作项目,打造西部地区未来产业技术与应用创新网络的重要节点;围绕未来材料、未来生产、未来健康、未来信息技术等重点领域,吸引和支持高端学术会议、专业论坛在高新区举办或永久性落地,使荣昌高新区成为西部地区面向未来产业的重要创新活动聚集地,打造荣昌高新区战略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新品牌。
面向2035,进一步布局科研力量,加快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硬件等重点产业培育和发展,在生猪大数据、智慧园区、智慧医疗、智能工厂、智慧安防等领域开展5G试点示范应用。积极促进区块链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深度融合,构建具有高新区特色的大数据区块链服务体系。
建成西部地区农牧高新大数据平台。深入推进“生猪区块链”项目。探索生猪等数据的专业化、多样化应用,服务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疫病预警与防控等的决策。积极探索农产品溯源等区块链平台建设,确保国家猪肉供应安全。优化升级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做好国家生猪单品数字资源体系、国家生猪大数据动态采集系统和综合管理系统、生猪大数据人才培养平台、生猪数字产业孵化平台和生猪产业创新平台。打造中国最大线上农产品交易平台。整合现有生猪线上交易平台,进一步扩大农产品交易品类,建成立足川渝,辐射全国的农牧产品交易平台。加快大数据智能化在畜牧业的应用推广,建设智慧畜牧数字经济基地,争取国家数字农业试点。
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试点示范。深化工业大数据融合应用。引导工业智能制造企业积极布局大数据融合示范项目,通过数据监控和实时数据分析,促进生产链条的持续优化、问题的精准解决、效率的不断提高。区块链技术保障工业数字安全。学习、引进南京安元科技有限公司区块链创新技术,探索数字工厂技术和区块链技术结合,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监测数据不可篡改、敏感工业数据加密等领域,全力保障高新区工业数字安全。
积极探索区块链技术在金融领域的应用。区块链技术助力金融安全。学习贵阳高新区大数据企业与京东金融合作区块链项目建设经验,与国内外大型金融机构展开合作探讨,积极促进金融区块链项目落地荣昌。聚焦网络安全、人工智能以及区块链技术,为金融行业用户提供数字化安全解决方案产品及服务;基于区块链和数字加密技术,构建无介质、跨平台、多因子的去中心化数字身份解决方案。打造市级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平台。以打造全区数字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中心目标为引领,加快打造数字资产登记结算平台和数字普惠金融一体化服务专业平台,构建数字金融生态产业集群。
围绕竞技赛事、全民健身等体育产业方向,坚持创新、开放、智慧、活力发展理念,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运动健康产业创新引领区、健康生活试验区、高质量体育服务示范区。
全面布局现代化体育设施。沿濑溪河岸线,建成国际马拉松标准赛道;积极推进重庆市国际马拉松专业集训中心落地万福寺水库;积极筹建以高新区综合体育馆为中心,以社区运动中心、产业园公共健身房、城市公园运动设施为依托的现代化运动配套设施服务体系。
延伸发展运动健康智能装备产业。积极推进成渝荣伟智能制造鞋服产业园项目,以中伟体育用品有限公司落地高新区为契机,加大国内知名运动鞋服制造企业的招商引资力度;重点研发生产智能运动鞋服,初步形成智能化运动鞋服制造产业集群,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
积极开发运动健康保健食品。重点发展能量补给饮料、食品、碳水化合物饮料、蛋白粉、氨基酸、肌酸、微量元素补剂(维生素、矿物质、电解质)、减重产品等运动营养品。布局儿童营养补剂、孕妇营养补剂、女性保健品、老年保健品等多类型保健品,积极探索符合消费潮流的代餐食品、代糖食品、健身食品等,以高质量、高附加为目标,打造与国际接轨的高端保健食品生产基地。
着重发展社会化、专业化物流,提升物流信息化、标准化、网络化、智慧化水平,建设高效快捷安全绿色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以高新区物流产业园建设为契机,大力发展大件物流、集装箱物流,积极发展冷链物流、快递物流、保税物流、电商物流等。进一步打通高新区产业的上下游产品运输供给,促进“泸内荣永”高新区物流服务体系的“一体化”建设,畅通区域物流配送服务体系。
线上交易处理平台。加快引进培育龙头企业,建设完善网络货运平台。围绕主导产业持续推进大宗物资供应链项目,推动形成通道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的发展格局。打通电子商务与物流仓储,实现产业提质扩容,延伸产业链条,提升附加值。打造仓储物流平台,进一步完善全区物流信息化融合建设;加强与各级物流企业合作,建立适合现代电子商务发展的物流配送方案;采用差别性的物流服务政策,完善高效物流体系建设。
线下流转保障基地。建设食品电商物流综合产业园,打造集仓储、物流、认证、研发、代运营等为一体的产业发展基地;以柔性供应链产业区、仓储物流区两大模块为重点,建设以生产加工、物流储运为主题的现代化供应链运营中心。规划建设荣昌快递物流分拨中心,重点新建电商快递分拨、区域高效配送、公共仓储等现代物流快递标准化、信息化设施设备。改建渝西川南大宗商品综合物流园区,扩展大宗商品加工区,建成成渝双城经济圈重要的大宗货物物流枢纽。
提升产业金融服务。以服务实体经济和人民生活为本,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在高新区设点,创新金融模式,提升金融服务的便利性。顺应产业趋势,运用多元化融资手段,为不同梯度的产业提供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股权融资与债券融资、商业融资与政策融资相互配合的金融支持。为不同类型企业提供差异化金融服务方案,综合运用信贷、债券、股权、产业基金、资产管理、融资租赁、供应链金融等融资工具及多样化组合,满足制造业不同发展规模、生命周期、发展阶段的金融需求。
引进供应链和互联网金融。加强物流与金融融合发展,大力发展供应链金融。引进互联网金融、第三方支付、股权众筹、网络信贷等新型金融业态。着重提高绿色金融、消费金融和科技金融发展水平,助力企业扩大市场空间、实现绿色发展、加快技术创新和提高融资可得性。探索发展大数据、价格指数、期货、保险、信用等生猪特色金融。
配套建设商贸会展设施。引进知名商业品牌首店、旗舰店和体验店等,满足一站式消费需求。创新发展“直播电商”、“社交电商”等零售新模式,鼓励发展无人商店、智能商超和连锁便利店。实施荣昌会展品牌建设计划,继续办好中国畜牧科技论坛、重庆“一带一路”国际陶瓷论坛、动物环境与福利化养殖国际研讨会等论坛展会,加强科技信息交流、成果转化交易、经济合作和品牌推广。
依托智能制造,开发工业旅游。依托智能制造产业基础,打造集无人生产车间观摩、智能生产设备体验、智造程序科普、先进技术展示等功能于一体的工业文化旅游产业。配套建设供游客参观的动线设施和接待设施,以先进的VR互动技术,对园区先进智造工艺、产品进行展示。以线上平台预约为主,同时承担团体参观、科普教育等功能;与高校、中小学等建成合作单位,建设校外观摩基地。大力发展以制造设备模型工艺品为核心的旅游消费产品,提升工业旅游附加值。
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食品电商产业园、渝西川南综合物流园(大宗货物运输中心+拓展加工区)建设。 实施重大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区块链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荣昌会展中心、国家级检验检测中心和“荣昌e检”一体化电子平台、陶瓷科技(科研)成果孵化中心、工业旅游示范区、荣昌区规划展览馆建设工程。 |
发挥科技创新在全面创新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建设畜牧、陶瓷、电子电路、生物医药、装备制造科技创新中心,以科技创新作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动力,以大数据智能化作为科技创新的主方向,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为主脉络,以建设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为主目标,以产业科技创新为主战场,以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为主抓手,以优化创新生态为主任务,构建富有竞争力的开放协同的创新体系和产业体系,成为全国特色科技成果诞生地和创新策源地。力争“十四五”期末,高新区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占高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以上,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300家以上,市级科技型企业达到1000家以上,进入国家高新区百强行列。到2035年,力争整体创新水平跻身全市第一方阵,基本建成成渝地区科技创新桥头堡。
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畜牧科技创新中心。集聚畜牧科技创新资源,搭建畜牧科技“产学研用”创新平台,成为国家畜牧科研教学资源和畜牧产业链高地,在全国率先实现畜牧业现代化。依托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建设,加快生猪数字科技创新与探索,打造生猪全产业链智慧数字化项目,全面形成生猪智能养殖、数字生产、数字监管、智慧金融、智慧消费的数字化运营模式。发挥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的引领带动作用,构建“1+4+6+9+N”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空间体系。搭建生猪产业五大创新创业孵化载体,打造面向产业化、市场化的科技服务体系。
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陶瓷创新中心。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中国建筑材料工业规划研究院、景德镇陶瓷大学等合作,组建荣昌陶瓷技术创新联盟。将新型高性能功能陶瓷、结构陶瓷新材料开发作为主攻方向,重点发展应用于重庆及西南主导工业汽车、电子、高端装备制造等配套的高性能耐磨陶瓷、环保陶瓷、电子陶瓷、生物陶瓷及高端粉体材料。加快培育陶瓷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进“陶瓷+互联网”工业物联网平台建设,构建现代新型陶瓷产业发展模式。
打造具有西部影响力的电子电路创新中心。依托重庆电子电路产业园建设电子电路创新中心,实施差异化产品竞争战略,注重向高密度、高精度、高性能方向改进工艺与技术创新。加快推进5G智能终端等高端PCB产品研发制造,打造涵盖上游电子电路原材料和专用设备、中游印制电路板、下游电子电路应用全产业链和高密度线路板、柔性板、电子元器件的电子电路产业集群,建成西部地区最大、配套最完善的PCB全产业链研发设计、检验检测和制造中心,构建政、产、学、研、商五位一体发展平台。
打造具有成渝地区影响力的生物医药创新中心。推进有利于人类和动物健康的药用产品开发,打造成渝地区生物制药产业高地。加大对防治疾病常用常规疫苗、生化药物进行生产工艺技术改进和创新力度,积极推进畜禽、水产用治疗性抗体和疫苗、诊断试剂等开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生物技术制药,加强防治重大疾病生物技术药物的研究及开发。研制适合中医治疗特色的新品种,积极开发药食两用药,实现中成药名优产品二次开发。推动中药全产业链标准化、规范化生产。加快通用名药新产品开发。适度发展化学制药,支持原料药和制剂一体化生产。提高制剂生产水平,培育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特色产品。
打造具有川南渝西影响力的装备制造创新中心。大力实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推动企业设备换芯、生产换线、机器换人,培育打造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大力发展智能农牧机械、专用机械设备、汽车关键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产业。依托优势企业培育新建一批工业设计中心,加强装备生产核心技术的开发。加快“5G+工业互联网”产业发展,建设工业互联网创新中心,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打造重庆市工业互联网示范基地。强化与“三线”兵工企业合作,促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立足产业基础、升级创新平台,联合毗邻地区抱团发展,成立技术攻关联盟,突破技术壁垒,共享核心技术,让智能装备制造更好地为成渝地区主导产业配套。
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和多样化升级。加快推进川南渝西综合物流园、电商快递物流产业园、农畜产品冷链配送基地等物流体系智能化建设,打造冷链物流中心和成渝腹心(铁路)物流枢纽节点。健全分析试验、技术研发等多功能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体系。搭建基于区块链的猪肉溯源平台,打造创新创业畜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以大健康、运动消费为重点,开展运动穿戴产品研究、检测认证和展示体验,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方案。提速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综合运营服务中心,发展智慧交通、智慧社区、智慧商圈、智慧市场等特色化智能应用场景,构建优质高效、布局合理、融合共享的现代服务产业体系。
健全完善高层次人才引进培育实施办法,针对产业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制定紧缺人才目录,引进一批创新型、技术型、复合型、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实施“棠城英才”“棠城工匠”品牌提升、行业领军人才引进、产业人才攻坚三大行动。探索“飞地”模式柔性引才,打破人才流动的刚性制约,打破地域、户籍、身份、人事关系等限制条件,采取咨询讲学、短期聘用、技术承包、合作研究等方式,灵活引进人才。推进海外人才联络处建设,积极争取荣昌籍高水平海外人才引进落户。加大职业技能提升培训力度,广泛开展新职业、特色职业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支持企业联合院校新办职业技术学院,加强实用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培育各领域“土专家”,发挥各类人才示范作用。
采取“众创孵化培育一批、招商引资一批、转型提升发展一批”方式大力培育市级科技型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壮大“科创企业森林”。盘活闲置资产,引进高质量科技孵化载体,加强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打造一批规模化、特色化孵化载体,推动构建“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链条孵化体系。实施科技企业成长工程,鼓励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设研发机构,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和重点拟上市企业,打造细分行业的“单项冠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小巨人”企业、“隐形冠军”企业等高新技术企业,建成一批创新的领头羊和中坚力量。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中小企业“上云”“上规”“上市”。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引导总部未在高新区的企业到高新区设立独立研发机构。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组建产学研联合体。
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科研机构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发展不同性质、不同种类科研平台。持续加大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职业院校的引进培育力度,进一步强化创新源头供给。鼓励企业通过自建、联建或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等方式,建立各类研发机构及分支机构。在重点科研企业、园区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实现高端科技资源、创新成果与高新区经济科技发展深度对接。探索“研究院+产业园”模式,设立基于市场化运营的综合类大院大所。围绕“1+3+1”现代产业体系,搭建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协同创新中心,形成大中小研发机构协同、上中下产业链研发联动的开放式研发模式,重点开展应用基础研究、产业共性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等。提高现有科技研发平台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市级科技创新研发平台,支持认定一批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继续推进自主培育和认定新型研发机构。对战略性、前瞻性、颠覆性、交叉性领域研究的新型研发机构或重大科技项目,按照“一事一策”予以支持。给予研发机构更大科研自主权,鼓励新型研发机构在人才引进管理、经费使用、成果转化等方面先行先试。
完善创新决策机制。支持政府与重点龙头企业、行业等开展协同创新,探索建立联合实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机制。优化完善“非共识项目”组织实施机制,探索实施非常规评审和决策模式。完善科技决策咨询制度,建设多层次高水平科技智库,健全科技情报收集研究体系。建立重大科技项目和政策跨部门、跨区域协同会商会审机制。
完善创新投入机制。完善财政对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放大政府财政科技资金的引导作用,提高财政科技资金管理绩效。加大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企业的扶持力度,建立分类分档奖补政策,优化提升“农高专项”资金奖补办法。改革政府投入方式,采取“前补助”“后补助”相融合,“直接补”与“间接补”互为补充的奖励机制,促进财政科技资金良性循环和长期可持续。
完善成果转化机制。健全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联结机制,加强科研成果转化应用。支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及企业设立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建设一批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平台和中试熟化基地。实施技术交易增长计划,构建科技成果常态化对接机制,培育引进高质量科技成果到高新区转化。鼓励科研人员到企业参与项目合作,促进科研人员兼职创新或在职创业,支持科研人员离岗创办企业。健全技术转移人才引进培养体系,推进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建设。
完善权益分配机制。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争取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使用权改革试点。支持采用作价入股、拍卖、协议转让等权益分配方式。鼓励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政策。完善权益分配配套政策,加强对科研成果权益分配方式、程序、纠纷解决等的规范指导。
完善风险防控机制。建立科技创新领域风险监测预警、分类防范和应对处置机制,完善风险防控应急预案,优化重大科技项目调整、变更、终止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增信分险作用,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优化完善风险代偿补偿机制、担保费补贴机制。加强创新伦理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项目负面清单管理。构建科技创新领域风险联防联控机制,将部门、科技协会、行业协会等纳入风险防控工作体系。
完善容错纠错机制。研究科技创新容错纠错评价办法,对基础研究开展中长期评估,对科技创新风险投资综合算账,对重大科研项目、重要转移转化项目开展专业化评估。建立健全创新试错的政策体系,引入试错保险机制,提高国有创投机构风险容忍度。
组织开展“为科技工作者办实事,助科技工作者作贡献”行动,切实解决科技工作者在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服务、子女入学、看病就医等方面难题。实施人才安居保障,增加人才公寓“再投入”,加快电子电路产业园人才公寓建设。加快构建商品住房、租赁住房、保障性住房、人才住房等多层次住房体系,谋划建设环境优越的人才社区、青年创新人才公寓,解决不同层次人才的住房需求。推进“人才金卡”制度,探索建立高层次人才创办企业、职称评定等绿色通道,打造服务“星级标准”。优化科技人才编制岗位配置管理,支持事业单位性质科研机构编制用于博士后等人才引进。组建科技创新人才发展专项基金,形成“基金+基地”和“投保贷”联动的人才创新创业基金运作模式。探索建立荣昌高新区高层次人才协会,搭建高层次人才交流平台。
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重要助推作用,建立覆盖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科技金融服务链。全面支持种子期、初创期、成长期科技企业创新发展,打造“债权+股权”、“种子+风险”多层次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成立投资基金,壮大风险投资基金规模,并以增资设立的方式申请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创业投资子基金。促进科技金融服务创新,不断扩大知识价值信用贷款、科创小微企业贷款等规模,积极探索科技型企业轻资产融资新模式。到2025年,发放科技资金贷款总额累计达6.5亿元。
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支持推进重点产业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体系建设,推动将专利侵权假冒及执行失信、专利代理人失信等信息纳入联合征信系统。推动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确立质量优先的知识产权创造激励机制,鼓励高价值专利、PCT国际专利申请。加大科技创新产品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采标力度,争取在农牧高新等重点产业领域的标准定主导权。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科技创新合作区和国际技术转移中心,推进成渝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广泛加强区域内外合作交流,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生态发展。积极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新科技走廊建设,搭建成渝地区高新区联盟、大学科技园联盟等科技创新平台搭建,探索“总部+基地”、“研发+生产”、“产品+市场”等产业互动模式,打造跨区域高质量发展合作样板示范。打造“泸内荣永”协同创新共同体,围绕同质化产业、相同领域,开展科研和技术攻关联盟,实现设备资源、研发专利共建共享,促进成渝创新要素高效对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协作和重大科技成果接续转化。
加大优秀创新型企业培育力度,鼓励企业争创国家级、市级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加大科技创新奖励力度,支持科研院所、国有企业等出台科技创新激励措施。加大科技创新宣传力度,加强新闻媒体对企业创新发展的宣传报道,进一步营造创新发展氛围。大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和创客文化,形成吸引更多人才从事创新活动和创业行为的社会导向。研究科技创新容错纠错评价办法,建立健全科技人员澄清保护制度,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加强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全面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强化统筹协调的组织领导体系。加强区委对科技创新的统筹领导,构建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新格局。加强科技管理机构、科技管理队伍建设,建立跨部门、跨领域的沟通协商机制,研究推进全区科技创新领域的重大安排、重大事项和重大项目,提高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的效能。要善于调动各类创新要素,充分发挥各方主动性创造性,使谋划创新、推动创新、落实创新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动。
建立精准有效的考核评价制度。明确科技创新责任分工,细化分解年度工作任务和中长期目标,抓好项目化、事项化、政策化落实。加强跟踪问效,适时组织开展督促检查,探索引入第三方评估机制,构建以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科技评价体系。压实各部门和组织本系统、本领域、本地区科技创新的主体责任,细化科技创新工作成效考核指标内容,完善科研院所、国有企业及事业单位创新激励考核机制。
创新平台建设工程:“1+4”创新创智中心、众创孵化平台项目、高新区产业共性技术研究院。 企业创新培育工程: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创新力及企业家领导力培训工程。 |
“十三五”时期,荣昌高新区主要建成包括板桥园、广富园、荣隆园在内共16.48平方公里的园区面积;“十四五”时期,规划园区面积拓展至50平方公里。园区布局以现有交通流、物质流和信息流为纽带,突出核心引领、组团联动、协调发展、产业集聚,形成基础设施与功能配套设施完备的“一圈一轴三园”空间结构,打造集产业发展、科研孵化、生态宜居等多功能为一体的高新技术开发区。
以板桥园区和西南大学校区以东地区为主,面积约10平方公里,为高新区核心区域;突出产城景深度融合和科技、生活、服务集聚发展,重点打造高品质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科教人才服务区和生态文化休闲区。
1﹒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板桥园荣直路以北区域,以高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为目标,实现“腾笼换鸟”,着力发展商贸服务、新兴消费、健康服务等产业,集聚高新技术企业,强化商业、贸易、教育、医疗等生活性公共服务和文化服务功能,打造高新区消费体验新地标,建成高新区商贸、金融和生活服务中心。
2﹒科教人才服务区:以高新区内迎宾大道延伸段为纵轴,城南大道为横轴,至西南大学校区以东片区,打造人才和服务集聚区;重点布局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含拓展校区)、城市管理学院等大学,围绕大学打造环大学科技创新区,建设校企合作创新中心、检验检测中心、科技孵化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等,成为高新区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最集中的区域。
3﹒生态文化休闲区:依托万福寺及鹅颈坝水库良好的水体生态体系,以创新的生态城市规划为理念,结合城市功能与产业发展需求,透过合理的空间布局实现城市与产业的和谐共进;结合丰富的自然资源,利用地块集中布局休闲公园、新生态社区、人才中心、总部中心、会议展示中心等项目,建成高新区集休闲、体育、展示为一体的高品质大型科技创新、研发孵化聚集中心。
4﹒农牧特色综合示范区:板桥园G348快速路(高新大道)以南区域,对接畜牧科技城建设,进一步凸显高新区农牧特色,推动城乡融合建设。合理布局农牧特色产业、农牧展销中心以及农牧高新产业实践基地,积极完善功能配套,改善综合生态,全力打造集农牧技术服务、科教服务、农牧体验、展销示范等功能为一体的农牧特色综合示范区域。
一轴:即高新产业联动轴。
以交通干线G348快速路(高新大道)作为主要的联通廊道,横穿整个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区域,串联不同园区的各大产业区块,是高新区对外辐射和联系的主要通道,是实现产域互联互通、城乡要素高效流动的关键轴带,是高新区内物流、人流、信息流及城市建设的重要载体,带动轴线沿线片区功能优化和环境建设,促进沿线片区产城功能适度混合,打造高效、便捷和人性化的高新区。
三园:即板桥园、广富园、荣隆园。以板桥园、广富园、荣隆园为各分区基础,加强各分区产业配套基础设施布局,为产业发展提供支撑,同时以基础设施建设布局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工业园区向高新技术开发区转变。
板桥园:园区建设以城为主,以产为辅。重点发展农牧高新、电子信息、智能装备、服饰、医药等主要高新产业,充分展示高新区高质量企业形象。以板桥园北部区域为依托,承接城区功能过渡,有序推动住宅、学校、医院、酒店、公园、图书馆等配套设施建设,重点承载生活居住、商业服务、文教体育等城市配套功能,完善高新区功能体系,构建宜人公共空间,营造多元文化融合的人居环境。实现综合、绿色、集聚发展,全面提升板桥园产业带动作用。以板桥园中西部科教融合区域为主,完善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布局高等院校、研发中心、科教中心等,打造产业发展、现代宜居、功能完善的引领示范性产教融合区。以板桥园万福寺水库为依托,打造休闲生活、运动健康生态区。
广富园:重点发展高端陶瓷、新材料、智能制造、化工等产业,打造高新区工业示范区,提升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提高产业创新发展能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赋予新的动能。以临近铁路、高速路以及快速路为优势,大力发展高新区商贸、优势产业相关的仓储、运输、管理、信息等物流服务,打造高新区现代物流服务中心,提升整体物流层次与服务水平。依托广顺街道城市服务功能,打造综合商贸区域,积极推进优质员工社区建设,强化区内路网、环境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园区风貌,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荣隆园:依托园区的产业基础,重点发展消费品(食品加工、动物营养)以及智能装备等产业,全力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具有影响力的特色食品产业园;促进重点支柱产业加速发展,积极培育壮大产业发展。依托麻雀岩水库公园优质自然资源,全面提升园区生态环境品质,加快景观环境和配套设施建设,推动人才公寓、特色员工宿舍及小型商业体建设,以产为主、以城为辅,实现宜居宜业,有效推进高新区产城景融合发展。
以板桥园区为先锋,分别从产业集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镇化体制等方面着手,全力打造产城融合发展示范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实现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形成,城镇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
提升板桥园区向外拓展的积极动力,推进中心城区与新区联动的发展模式,承接中心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功能,发挥板桥园区的辐射作用,带动高新区全域由工业园区向高质量开发区转型升级。
将东湖周边打造成高端住宅、康养休闲区;将城南大道以北,大成中小学片区及周边区域扩展建成以教育、医疗、商贸等为主要城市功能的综合服务区。围绕万福寺水库与鹅颈坝水库打造“生态文化休闲区”,完善板桥园区科教服务核心区在科研孵化、创新研究、商务休闲、文化旅游等方面的功能搭建。“十四五”期间,积极推进空间拓展工程,拓展板桥园区域空间面积至18平方公里。
建立“小微企业园区”模块,解决目前高新区内许多产值高但规模较小的企业,因用地少无法进入标准厂房的问题。为小微企业设置集中布局区,并配套相应的差异化管理政策。其中在吴家镇打造专用智能装备制造基地和精细化工产业园,以智能制造和精细化工为主攻方向,推动阀门优势产业转型升级,积极引进阀门铸件、锻件、密封件等上下游龙头企业,打造上下游互联、产学研互动、专业分工明确的中国低压阀门的集散地。布局原料药、水处理剂、食品添加剂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一批品牌通用名药仿制药,培育优势企业、优势品种。
努力完善高新区产业链延伸、促进产业再聚集,增强产业园区扩展能力,实现园区城市互动。重点针对产业分布凌乱的现象,避免各个区域产业相互重复,努力实现同类产业企业聚集。
通过推进板桥产业园区扩展,推动基础设施城乡联网、共建共享,着力增强板桥园、广富园向中部延伸区域的发展动力,拉动周边人口增长,提升周边经济水平;继续打造广富园与荣隆园,通过成熟企业聚集区建设,围绕物流产业以及已有重点企业扩展优势,促进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功能完善。
高新区“十四五”期间,实现区域空间面积拓展至50平方公里,其中建设完成区域面积2025年达25平方公里;展望2035年实现建成区面积达50平方公里。不断扩大各园区规模,吸纳更多城市人口,推进周边基础设施建设,带动当地周边饮食、娱乐、居住、医疗等消费需求;利用市场对资源的配置力量,逐渐将工业园区扩展为综合性开发区,提升园区产城融合的发展进度。
荣昌高新区产业园土地整治项目。对荣昌高新区产业园(含板桥园、广富园、荣隆园)约10平方公里已征地未使用或拟征地土地,开展综合整治。 板桥园城南片区新建配套设施项目。板桥园新建道路4.5公里左右、配套及基础设施建设项目。 高新区科技核心区建设项目。建设双创中心、孵化中心、总部中心、展示中心等。 建设适应各类人才居住人才公寓项目。 荣昌高新区标准厂房建设项目。在高新区内新建约100万平方米的标准厂房。 |
紧抓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机遇,全面提升高新区信息化水平,重点推进实施信息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主要围绕基础设施与硬件设施建设进行投入,加快布局5G网络、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区块链网络、人工智能平台等新型基础设施,加快推动智慧园区建设,搭建信息共享渠道。
通过设备制造商、网络运营商和服务提供商互动合作,加快高新区全信息产业建设,为科技服务业的发展提供硬件支撑。推进荣昌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线电视网、互联网和电信网的“三网”融合,推动网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实现宽带网、移动通讯网、无线网络与物联网等网络全面覆盖。
重点加快推动5G基站建设,以板桥园与广富园重点区域、重要枢纽和交通干线为重点,构建全域覆盖的5G网络。全面优化骨干光纤网络,加快宽带网络升级改造。推广基于IPv6技术的下一代互联网部署和应用,助力“互联网+”应用规模提升。加快全区范围NB—IoT等物联网感知网络建设,建立高新区综合感知体系。依托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园区,加快建设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和区块链网络等新型基础设施。
全力推进数据中心规模化发展,主动引导荣昌高新区大数据中心与重庆大数据平台联网,实现行业数据、市场信息、交易规模等信息交互。全力盘活高新区数据中心及荣昌大数据中心云存储闲置能力,满足海量存储服务需求。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等多种信息化手段,构建开放共享的数据平台体系,积极招引华为、腾讯、浪潮等国内知名厂商大数据中心,充分挖掘高新区企业数据存储、计算等需求,打造形成高新区企业大数据信息“一张网”。
完善高新区公众信息网、办公外网、办公内网和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全区综合应用平台,全力建设园区管理平台、园区服务平台、应用支撑系统,实施硬件设施改造。十四五期间,实现信息基础设施及园区智能化平台体系建设完备,以及统一运行监测全面覆盖;实现园区智能化管理与服务对园区创新发展的引领推动作用显著增强,园区智能产业生态初步形成,智能产业发展水平显著提高;最终实现“产业发展智能化、建设管理精细化、服务功能专业化、基础设施网络化”四化目标。
统筹推进市政基础设施管理的数字化和精准化,加快提升城建城管、公共安全、环境监测、食品药品监管、地下管廊、社会治安等领域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实现重要园区范围内光纤网络、监测感知、信息化服务全覆盖,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积极打造人工智能创新平台,建设智慧化水平领先的产业园区。
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进一步加强网络与信息系统安全管控,全面推进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加快信息安全监测预警、容灾备份、应急指挥与协同处置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网络和信息安全监控预测预警和联动机制,提高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安全防护和用户个人信息保护力度。
智慧园区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开展项目建设,完成对监控点位、智能楼宇系统的补充完善;实施园区管理中心升级改造,全面完成各类应用化系统部署和试运行,实现智能园区的总体目标。 新一代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工程。积极推进5G网络建设,深入推进IPv6规模部署,加快推进光纤宽带网络建设以及宽带百兆升千兆,扩大百兆以上宽带用户覆盖率,推动NB-IoT普遍覆盖。 |
进一步完善道路交通设施和公用设施配套建设,提高新建、改造道路质量,结合园区道路现状拓展建设拓宽狭窄道路,打通断头路,加密次干路和支路,精心打造高效便捷的交通网络,形成便捷、安全、快速的交通网络和联合运输体系。
以园区路网延伸及提升建设为契机,集中实施水电气等动力网线配套,并同步开展绿化亮化等工程建设,加快推进通讯、电力、排水、排污等市政管网建设,完善区域供水、污水处理、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布局,强化工业节水的源头管理,加强环保设施建设,积极推进老旧厂房腾退与转型升级,全面提高区域承载能力。
推进公共杆塔资源开放共享,提升信息通信与广电、城建、交通、电力等行业间共建共享合作水平,提升园区基础设施数字化、联网化、智能化水平。不断扩能大型仪器共享服务平台资源,盘活创新科技资源存量,降低科创企业研发成本,服务企业创新发展。
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智慧园区功能提升项目(G348园区段项目)。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推动高新区产业转型示范区智慧园区的拓展,拟新建道路,配套停车场、广告牌、路灯照明、雨污管网等附属工程。 高新区陶瓷产业园基础设施配套工程。新建约4.7公里道路及附属工程、道路给排水工程、道路电力工程、通讯工程、路灯照明及绿化工程等。 高新区拓展区基础设施配套项目(G348沿线)。拓展区基础设施配套。 广富园、荣隆园新建配套设施项目。新建道路及相应配套设施。 高新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荣隆园路面改造3公里,管网改造20公里,包括人行道、路灯等配套设施。 |
以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多样的文体服务需求为重点,深入实施文体惠民工程,优化文体设施布局;加强文体服务供给,加快形成设施网络化、供给多元化,品质高端化的文体服务体系。加快新区公共文体配套设施建设,推进博物馆、图书馆、电影院、运动场、体育馆等文化中心和体育中心类重点项目建设,满足群众生活需求,同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形成更加完善的公共文体服务网络。“十四五”期间,建设并投入使用高新区文化中心与体育中心,新建区域性文体活动中心2处,社区文体类配套设施5处,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处。
依托科技服务集聚中心的建设,高标准建设一批写字楼、办公大厦、会展中心等高档商务服务设施。分别在板桥园、广富园、荣隆园综合服务区域布设银行、超市、餐饮、律师事务所等服务设施,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在板桥园生活区域有序推进青年公寓、倒班公寓、专家公寓等商务配套设施建设,满足入驻企业员工不同层次住宿需求。
依托高新区自然生态基底、水系格局,综合考虑生态系统、水体安全以及景观要素,构建“一核三带”的景观体系。加强滨水、溪流、水库湖泊等生态景观建设,改善滨水、溪流沿线生态景观,建设沿河(湖)绿道,着力打造智湖景观核、池水河—滨水游憩景观带、荣峰河—滨水游憩景观带、濑溪河—滨水生态景观带建设,全面支持高新区产城景融合打造。
智湖景观核,依托万福寺及鹅颈坝水库良好的水体生态体系,全力打造智湖休闲公园,建设生态休闲公园、健康漫道、湿地长廊、创业者广场、体育中心等项目工程。
池水河—滨水游憩景观带、荣峰河—滨水游憩景观带,依托池水河、荣峰河良好水质、特色区位以及地形丰富岸线,优化滨河空间界面、合理配置植物,增加城市滨河游憩休闲活动空间,全力打造两条集生态与环境、休闲与观光、融合城市文化及功能一体的线性绿色景观廊道。
濑溪河—滨水生态景观带,持续抓好濑溪河的水质改善,加强水土保持、动植物栖息和绿化美化等方面的修复治理,实施永久性保护与生态管理,创造优美、生动、特色的滨水生态景观,着力于打造集生态观光与休闲科普为主的线性滨水湿地公园。
优化水资源配置格局,加强区域水资源合作,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水利工作方针,统筹协调各行业用水,充分发挥水资源多重功能。
增强区内河道防洪减灾防护,积极推进高新区内濑溪河及其支流河道、荣峰河、池水河治理,加强河道疏浚和堤防加固。加快实施江河湖库连通工程,建立高新区域内由池水河、濑溪河、万福寺及鹅颈坝水库为主的联动水资源保障体系。加快海绵城市、湿地建设,充分利用水保工程、自然洼地、水池坑塘等集蓄雨水。
加快推进供水设施建设,完善高新区城市供水建设工程。完善环保基础设施,积极推动城市涵水工程及城市排水设施建设项目,增强雨水积存、渗透与利用,提高城市涵水、保水能力。实施地下水超采区综合治理,严格地下水监管,依法规范取用地下水项目的审批监管。加强水源保护,积极布局备用水源地,建立完善水源地预警监控体系工程,提高原水预警能力。
濑溪河(西南大学至广富段)防洪及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实施重点地区排涝工程,加快骨干泵站技改,完善中小河流防洪监测预警体系,提高沿岸防洪能力。 城市供水设施建设工程。为改善营商环境,促进高新区经济发展,保障高新区供水需求,规划新建自来水厂1座,配套供水管网10km;广富供水复线管网,沿广顺—安富城区现状及规划路网新铺设给水管道,设计给水管管线全长18060m,干管设计管径为DN400、DN500和DN600;工程需改造广顺加压泵站,规模由原1.20万m3/d增加至3.40万m3/d;实施荣昌高新区南部拓展区供水管网工程。 城市排水建设工程。板桥工业园污水处理厂技术改造,率先在全市高标准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工程,出水水质达地表水准4类标准;高新区片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雨污水管网)及老旧破损雨污水管网改造。 |
统筹区域配电网建设,提升电力设施保障能力。“十四五”期间,推进输变电设施建设,规划建设板桥园、广富园内110千伏变电站3座,连接荣昌220千伏变电站,加强220千伏主干网架建设,优化110千伏电网结构。支持电力交易多元化,提高电力输送效率,确保电力输送满足园区产业发展需要。
积极推动分布式能源综合利用,加快天然气管网和储气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天然气高压环线管网、CNG加气母站、LNG储气设施等项目建设利用。至2025年,建成板桥配气站1座,广富园配气站1座,LNG加气站3座。新建DN250、DN200燃气中压管道18公里,新建DN150、DN100燃气中压管道20公里。加快推动电动汽车充电桩高新区核心区域全覆盖,有效推动新能源体系建设。
抢抓“成都东进”、“重庆西扩”重点产业项目、重点基础设施向渝西布局的重大历史机遇,加强成渝铁路荣昌段扩能改造、G348快速干道等重大项目建设,将荣昌高新区打造成为渝西交通黄金枢纽、成渝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积极推动高新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建立完善的物流通道体系,加强高新区段成渝铁路扩容改造及广顺场站升级提档,与荣昌综合物流园项目建设同时推进,提高物流综合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铁路货物运力,实现重庆与成都的有效连接,辐射整个渝西川南地区。
积极对接长江航运国际物流大通道,推进与长江航运朱沱港、泸州港等深度合作。远景规划考虑货运铁路、水运码头联运、联通建设。
积极推进高新区域内G348快速路、广顺大道、成渝公路道路拓宽建设以及昌州大道、广盘路提档升级,实现连接成渝高速—南充泸州高速—永荣自高速的荣昌城区高速外环线,主动融入荣昌区“一环十射一联络”的高速公路网。依托园区内工业大道、迎宾大道、大石路、统升路等主干道的提档升级连接国省道,积极加入由荣昌至永川、荣昌至内江、荣昌至隆昌至自贡、荣昌至泸州的十字形快速通道网络,融入周边市县区“45分钟通勤圈”。
通过G348快速路与昌州大道的有效连接,加强高新区与成都、重庆多通道联系。
针对荣昌高新区交通发展堵点、痛点,开展全域道路升级改造,促进高新区核心三园区的交通联通,打通园区“出口路”、“断头路”,畅通道路微循环提升内部道路的交通运行效率,建成道路设施齐全、通行环境安全的高新区道路交通系统。推进高新区内昌州大道、城南大道、灵方大道、灯饰大道、大石路、统升路、尚书路、工业大道、柳坝路等主要连接通道提级改造,实现对G348快速路以及成渝公路的有效连接。
推进高新区高峰期拥堵路段重点改造,开展严重拥堵道路的疏通改造,采用支路分流、交通管制、智能设备监测指引等方式,减缓高峰期拥堵问题,提升交通运行效率。提升道路绿化、照明、路牌标识系统建设,打造美观、安全、智能且人性化的道路设施,包括建设全面覆盖高新区道路绿化带、太阳能节能路灯设备、智能化路牌标识系统等。
高新区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配套设施改造工程。实施板桥园、广富园约27公里道路人行道、交通信号灯的提质升级,改建既有道路宽度不等,总面积约520000平方米;道路面层由混凝土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及相关配套设施升级改造。 G348板桥园区段道路建设项目。新建道路4.5公里及相关附属设施。 陶瓷产业园平场及道路建设项目。广富园成渝铁路以南平场3600亩,新建道路3.9公里。 高新区板桥工业园科技路道路项目。新建道路0.7公里及附属设施,管网建设3公里。 |
打造高效便捷的公交车服务体系。建立以公交为主体、出租车系统为补充、公共自行车系统为延伸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全面实施“公交优先”战略,统筹交通有效供给与需求管理,提升市民整体出行效率。积极推动全区公交车线路向高新区各园区无缝连接,实现高新区到主城区公共交通30分钟通行圈建设。以管委会为主导,企业联合推动高新区职工班车体系建设。依托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促进公共交通智能化、定制化发展,以科技化手段促进需求与供给的精准契合。
倡导绿色出行,完善慢行系统。引导公共自行车规范化发展。规划建设产业区、生活区公共自行车停靠专区,合理管治共享自行车的无序摆放,促进高新区市容市貌不断提升。全域布局高新区绿道系统。开展高新区绿道系统规划,建设沿水系、绿地、道路、公服设施的绿道系统,建设非机动出行友好型城市环境,保障高新区休闲游憩功能;建设与绿道系统相配套的便捷、智能、友好的旅游解说系统、路牌标识系统,提升高新区城市形象。
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落实创新驱动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围绕“创新驱动发展示范区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的目标定位,加强绿色技术供给、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实施绿色制造工程、提升绿色生态环境、健全绿色发展机制,打造科技创新、经济发展与绿色生态深度融合、协调发展的生态文明示范区。
继续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化解过剩产能、淘汰落后产能、“三高”企业常态化整治。统筹推进绿色产业发展和产业绿色化转型升级,坚持循序渐退、少破多立,推动传统产业绿色转型,加快培育消耗低、排放少、质效高的绿色新兴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源,大幅提高绿色产业竞争力。
以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数据为基础,开展高新区企业空间布局、产业政策、排污情况摸排分析,按照“倒逼关停一批、整改提升一批、推荐外迁一批”的做法,开展现有“小散乱污”企业的分类整治。禁止投资建设各类不符合产业政策的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以及不符合安全生产标准的项目。通过淘汰落后生产设备、工艺技术或生产线,倒逼企业开展技术改造,提升技术装备水平,最终达到促进全行业转型升级的目的。大力实施清洁生产改造,推进实施华森制药、陶瓷制造企业等自愿性清洁化诊断项目。
十四五期间,基本形成资源能源利用高效化与绿色产业发展相得益彰的转型发展新路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普及,重点行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水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水平持续下降,清洁能源成为能源供给增量主体。到2025年,高新区企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总下降率至0.4吨标准煤/万元以下,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率、大宗工业固废利用率、中水回收利用率达到市级下达目标及同行业标准以上。
结合荣昌环境质量改善要求分解减排目标任务,将主要污染物减排作为改善环境质量的重要手段。建立健全企事业单位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将总量控制和污染物减排要求逐步纳入排污许可,依托排污许可制度对固定源实施总量管理和绩效考核,依托移动源达标监管推动非固定源总量控制。提高医药、陶瓷、化工、服饰、汽车全产业链等重点行业污染物排放绩效。统筹平衡重大产业项目,特别是对民生、环境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项目及全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重大贡献的项目排污总量指标。到2025年,化学需氧量、氨氮、氮氧化物、重点行业挥发性有机物在2020年基础上削减,达到重庆市下达指标。
综合考量园区和周边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兼顾不同领域和行业发展特点,注重分类引导差异化发展;鼓励试点先行、典型引路,引导不同产业发展结合实际打造绿色产业发展样板,探索形成各具特色的绿色产业发展新路子。加快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着力突破一批关键绿色技术。
到2025年,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绿色技术蓬勃发展,突破一批绿色制造设计、末端治理、新能源开发利用等核心技术,培育一批绿色企业技术中心和绿色技术创新企业,树立具有示范作用的绿色标杆园区,培育一批年产值超亿元的绿色技术创新龙头企业。
自主可控、安全高效的先进制造业体系初步建立,绿色产业发展程度大幅提高,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产业集群,建设节水型企业3家,绿色工厂10家,节能环保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5亿元左右,在绿色低碳等领域培育形成新增长点。
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规范环境影响报告书技术评估,优化环评审批流程,完善重大项目环评审批服务机制,拓展“网上办”、“掌上办”,进一步提高环评审批效率,激发小微企业活力,推进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绿色产业发展的财税、金融、价格等制度体系更加完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各项任务顺利推进,绿色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更加成熟定型,发展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面形成。排污权、用能权、用水权、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制度更加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更加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迈上新台阶,园区生态环境法规、规章、标准和技术规范体系基本形成。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统筹经济生态化与生态经济化,加快生活方式绿色革命和生产方式绿色转型,推进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使绿色产业发展成为荣昌高新区建设的主色调。“十四五”时期,生态环境保护仍然处于关键期、攻坚期和窗口期,需以减污降碳为主线,持续发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依然任重道远,碳达峰任务艰巨。
强化大气环境空间管控。不断强化“三线一单”对涉气企业空间布局的引导和约束作用,将大气环境容量作为承接产业转移和布局的重要依据,确保项目引进符合大气环境空间布局的环境要求。板桥园区不再新增高VOCs和NOx排放企业,已入园企业全面提高治理水平,加强监督监管。
加大工业废气防治力度。推进工业炉窑大气污染综合治理,重点针对园区内陶瓷开展工业炉窑脱硝深度处理和提标改造工作。开展涉气中小微企业综合整治,重点针对制药、电子行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督促园区涉挥发性有机物工业企业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深度治理,经治理后排放浓度控制在排放标准70%以下。
综合治理扬尘污染。深化施工工地扬尘控制“红黄绿”标志分级管控制度,建立对违法违规企业的长效制约机制,扬尘控制情况纳入建筑施工企业诚信综合评价和环境信用评价。加大道路机械化清扫力度,推广园区和主次干路高压冲洗与机扫联合作业模式,持续做好园区冲洗、洒水、喷雾及降尘工作,空气污染预警期间加密冲洗保洁频次;到2025年,园区道路机械化清扫率稳定达到90%以上。加强生产经营过程的扬尘控制,加强企业、堆料和建筑渣土消纳场管理,加强对物料、产品运输设施的扬尘控制。
深入开展工业污染防治。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依法依规淘汰落后产能,取缔不符合产业政策、严重污染水环境的生产项目。完善工业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重点园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确保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实施高新区合流制管网分流改造工程,改造雨水管网约25公里和污水管网约15公里及附属工程。强化监管力度,持续推进“小散乱污”企业整治、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入河排污口排查整治、污水偷排乱排直排专项整治等措施,督促企业配套建设与污染物排放量相匹配的水污染防治设施,逐步完善重点涉水企业废水排污口在线监测系统,严处偷排、漏排或有意不正常使用污水处理设施的企业。
严格管控或修复受污染建设用地。严格建设用地准入管理,新建工业项目要开展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调查,评估其对土壤环境造成的影响并落实污染防范措施。强化土壤污染重点监管单元管理,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持续开展土壤污染隐患排查和自行监测。
建立地下水环境质量管理体系。开展园区防渗情况检测评估,加强地下水监管。定期对环评中涉及对地下水有影响的企业地下水水质进行监测。开展典型地下水“双源”调查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尝试开展地水下污染修复,探索地表水和地下水、土壤和地下水、区域和场地地下水污染协同防治,实现“三协同”。探索地下水污染防治的管理模式和技术路径,保持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
加强工业企业噪声治理。贯彻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加强对重点工业企业噪声监测,将监测结果纳入企业污染物达标考核内容。现有工业污染源积极采用降噪工艺和强化管理措施,确保厂界噪声达标。严禁在居民密集区、学校、医院等敏感区域附近新建、改建、扩建有噪声或震动危害的企业、车间和其他设备装置,对恶意排放噪声、严重扰民的企业严格实施行政处罚并限期治理。加强工业园区噪声污染防治,禁止高噪声污染项目入园区。
贯彻“五位一体”的高质量发展。坚持绿色发展、环境保护底线。对照碳达峰、碳中和、能耗“双控”要求,健全绿色制造体系,提升能源资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和碳排放强度,提升制造业绿色发展水平,建设绿色生态园区。加快产城融合发展,鼓励各类社会主体在国家高新区投资建设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完善科研、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推进安全、绿色、智慧科技园区建设。
落实党政领导责任。落实全区各级党委、政府对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和生态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坚持“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和“管行业必须管环保,管业务必须管环保,管生产经营必须管环保”的原则,进一步细化落实各级各部门生态环保责任,加快形成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协调配合、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落实经营者主体责任。落实企业法定代表人、主要负责人对本单位的生态环境保护负第一责任。建立以排污许可为基础制度的环境管理体系,排污单位必须持证排污、按证排污,自证守法。重点排污企业要安装使用、正常运行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鼓励重点排污企业积极投保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推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探索采取押金制、政府补贴等方式,提高废弃产品规范回收与循环利用率。引导排污企业应通过企业网站等途径依法如实公开排污信息,以及污染防治设施建设和运行情况。鼓励排污企业、生态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运营单位、有关科研监测单位设立开放日和教育体验场所。坚持“守信激励、失信惩戒”,完善企业环境信用评价制度,不断扩大参评企业范围,依据评价结果实施分级分类监管。
加快监管执法与应急体系智慧化。加强监察执法机构、装备和队伍建设。强化网格化监控、自动监控、无人机、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监控手段的运用,逐步提高污染源自动监控数据传输效率,全面实现环境执法“规范化、精细化、效能化、智能化”。深化突发环境事件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强化环境应急指挥体系建设。强化污染源网格化智能化监管,建立重点污染源名录,实现重点污染源的自动监控预警和智能化处置。强化危险化学品、危险废物等应急响应能力建设,提升应急装备水平和处置能力。开展园区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评估,落实环境风险隐患整治。
充分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试点示范、要素投入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强化服务监管职能,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引导优势资源向绿色领域集聚,推进全民参与、共建共享,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绿色产业发展的新格局。加快完善促进绿色产业发展的投资、财税金融、价格、生态环境等政策体系,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水耗、能耗、安全、质量等标准,建立健全约束激励并举的绿色产业发展制度体系,强化环境论英雄、质量论英雄导向,多管齐下为推进绿色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践行开放合作发展理念,紧扣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全面、主动融入国家区域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实现对内和对外开放并驾齐驱。引导企业深化国际合作,主动链接全球创新资源,持续深化区域开放合作,进一步拓展开放范围和层次,构建开放协同发展新格局。进一步深化“泸内荣永”高新区产业联盟合作,形成资源共享、设施共建、优势互补、协同发力的区域高新产业增长圈。以高质量发展姿态积极建设渝西川南增长极,深度融入成渝双城经济圈,努力打造“一带一路”、西部陆海新通道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对外开放重要节点。
全面融入全球创新体系。壮大开放型产业集群,突出“引龙头、补链条、建集群”,狠抓夏布、高锰酸钾化工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培育一批产业链条完整、产品特色鲜明、竞争优势明显的出口产业示范集群。探索共建海外创新中心、海外创业基地和国际合作园区,加强与国际创新产业高地的合作和联动发展,深度融合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积极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和西部陆海新通道辐射国家的人才交流、技术交流和跨境协作。
建设国际创新合作平台。建立国际农牧科技创新中心,加强与剑桥大学等国际国内前沿基因工程研究机构的深度合作,探索国际先进技术研究、实验设备共享,以及国际成果转化体系建设;引进、孵化海外优秀创新创业项目,招引全球知名的高新技术企业落户高新区。
突出高新区功能国际化。支持企业运用智能化手段改进生产流程,拓展国际营销网络,推进贸易市场多元化,参与各类境外产业园区建设。鼓励推进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搭建覆盖范围广、系统稳定性强的跨境电子商务平台,大幅提高进出口效率。积极开拓外资并购、转让经营权等利用外资新形式,鼓励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及增资扩股。
加快“引进来”。围绕产业发展前沿,加大龙头型、旗舰型产业项目引进力度,重点瞄准世界500强、国内大型企业和上市公司,着力引进一批产业链长、经济效益好的优质项目,创新完善项目招引体制机制。大力开展产业链招商,加快打造一批产业链集群,对接国际产业资源,做强优势产业。
积极“走出去”。支持本土龙头企业加快全球布局和兼并重组,推动企业境外上市,通过扩大出口、对外投资等方式对接国际产业资源,鼓励本土企业参与全球产业分工。依托中新(重庆)战略性互联互通示范项目和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积极开拓东盟新兴市场。继续深耕欧美、日韩等传统外贸市场,与东南亚等国家在农产品加工、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方面开展合作,持续开拓“一带一路”新兴外贸市场。
坚定区域协同发展理念,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机遇,全面对接双城经济圈发展规划与一体化机制,担当成渝城市群中部崛起动力,打造高端产业、科技创新、高层次人才等集聚地。与四川内江、泸州、自贡、宜宾、资阳等融合发展,扩大高新区辐射腹地,打造成渝边界地区产业与科技创新集聚示范区;与重庆高新区、璧山高新区、永川高新区联手,共建开放、共享、融合、创新的渝西高新区网络,高水平建设川南渝西融合发展示范区。
全面融入长江经济带发展,强化区域、流域协作,借助资源加工型、劳动密集型和以内需为主的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向中上游有序转移的机遇,加强与长江中下游省市绿色发展协作,加强与上海张江、武汉光谷、杭州高新区等世界一流园区的交流。有序承接产业转移和人口迁移,加快构建以消费品、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智能制造等为主的“1+3+1”现代产业体系,打造长江经济带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
探索发展“飞地园区”合作模式。持续推进荣昌高新区与其他地区开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对口帮扶等特色飞地园区,共同打造企业参与、园区共建、利益共享的“飞地经济”模式,进一步释放荣昌高新区产业活力,打造产业新增长点。依托重大项目,以“飞地园区”建设带动产业梯度转移,促进产业资源合理配置。
促进“泸内荣永”高新区产业深度协作。根据《“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合作协议》,紧抓推进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契机,发挥四地产业相近、地理紧邻的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信息互通。共同设立15-100亿元的产业基金,在基础设施建设、基金税收分配、科技孵化等方面共建共享,打造渝西川南区域产业集群和创新创业生态。
荣昌—内江产业合作。以川渝合作示范园区建设为契机,促进荣昌高新区与内江高新区在玻璃陶瓷、食品医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等方向的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依托内江高新区食品、装备制造产业优势,与荣昌区形成上下游协作链条;依托内江高新区白马园区新材料产业园等优质载体,推动两区龙头企业开展高新材料共同研发、核心技术联合攻克。
荣昌—泸州产业合作。探索制定互惠互促产业扶持政策,利用泸州国家高新区和荣昌国家高新区在高端装备制造、PCB印制电路板制造、国家生猪大数据中心等方面的产业基础,携手打造国际物流金三角,建设公共服务共同体、高新区产业联盟,共同打造具有影响力的地域产业品牌。同时利用泸州白酒产业的发展优势,推动荣昌高新区陶瓷包装产业协同发展。
荣昌—永川产业合作。依托永川高新区装备制造优势和荣昌高新区智能制造基础,协同创建西部地区最大的数控机床产业基地。依托永川高新区长城汽车、庆铃汽车等整车生产企业发展优势,与荣昌高新区汽车关键零配件产业形成产业链协作。依托永川中船重工智能制造产业园,配套发展荣昌面向航空、军工、精密机床等的特种陶瓷零部件产业。
设立重点资助项目,提升关键技术攻克效率。设立“泸内荣永”高新区产业联盟专项资金,重点资助区域内重点产业的关键技术攻克研究。通过政府主导、协同攻关的方式破解畜牧科技、电子电路、智能装备等重点领域的“卡脖子”共性技术,催生一批千亿级新兴产业,带动高新区联盟产业竞争力共同实现跨越式发展。通过高新区联合申报的形式,将区域内关系国计民生、具有超前研究价值的产业项目打包申请国家级科技创新资金支持,提升科研资金保障。
推进区域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立足成渝地区科教资源优势,与周边高新区、经济开发区协同争取国家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前沿交叉研究平台等落地渝西地区,争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等国家级科研机构在渝西地区建立分支机构。按照“一城多园”模式合作共建产业合作示范园、一体化发展示范园等,共建成渝创新桥头堡,打造渝西创新高地。支持高校、实验室、高新区等创新载体采取联盟方式推进创新合作。
加快形成新形势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创新及产业供给新优势。持续推动食品、服饰和装备制造等传统产业技术升级,推动实施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重点领域智能化示范工程建设,推动企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前瞻布局融合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等集成服务技术能力的检验检测服务平台,加强检测技术、产业形态和商业模式创新应用,促进产业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品牌经营等产业价值链攀升。充分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产业平台的重要价值,加强与周边区域的优势互补与互利共赢,加快打造成渝之间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经济高地。发挥高新区农牧比较优势,持续深化“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合作联盟,共同打造东部产业转移承接示范区。
充分发挥荣昌高新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等的引领作用,借助欧美、日韩等传统外贸市场和“一带一路”新兴外贸市场,构筑更高水平开放平台,打造高端外贸产业“国际会客厅”。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建立线上平台,营运好海关荣昌工作点,推进海关、外汇管理、商务、电商企业之间数据共享和信息交换,为跨境电商经营主体提供便捷高效的一站式服务。持续优化荣昌高新区跨境电子商务零售进出口管理模式,建立全口径海关统计制度,优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领域关键技术产品的通关作业流程。提升外贸综合服务质量,积极发展品牌设计、科技咨询、检验检测、金融会计等领域服务外包,促进生产性服务贸易发展,促进企业接单能力和交单水平的提升。
依托荣昌高新区消费品、智能装备、电子信息、新材料、农牧高新等产业集聚区,培育若干产业优势明显、创新驱动突出、公共服务体系完善的海内外贸易营销基地。支持高新区企业积极参加“广交会”、“中东欧”、“消博会”、“进博会”等外贸活动,探索设立涉及兽药、特种陶瓷、夏布等具有比较优势领域的荣昌高新区分论坛,推进海外营销促进中心、网上贸易中心等贸易营销平台的建设。同时将外循环制度设施在内循环使用,做到制度规则衔接、生产要素畅通、人员往来便利,实现内外双赢。
为实现高新区“十四五”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需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土地、民生等基础配套服务的保障和供给,全面优化营商环境,在党的全面领导下,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形成推动发展的强大合力,为荣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强化财政政策的保障作用,加强财政预算与规划实施的衔接协调。积极争取上级财政支持,通过争取政策性贷款、政策性担保、无偿补助、财政贴息、专项扶持基金等资金支持,重点扶持区内企业自主创新、两化融合、企业技改、服务业升级等创新活动。加快完善政府产业基金,以市场化手段,通过参股、跟进等投资方式,健全政府引导、企业为主、社会参与的多元化资金投入体系,充分发挥政府引导资金作用,以基金带动产业的发展,以产业促进基金的集聚。利用政府财政资金撬动银行、保险资金等各类社会资本,投资重大项目或符合区内产业规划的中小企业,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设立稳定的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增长机制和追加机制,确保高新区财政科技投入与财力增长相适应,统筹安排、优先保障重点科技支出需求。加大财政资金投入,联合社会资本,成立十四五规划专项资金,用于园区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科技平台、重点科技项目的引进及建设。
强化土地要素保障,科学调控土地供应,挖掘存量土地资源,创新节约集约利用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加强园区土地高效利用,拓展发展空间,用地指标优先向科技型企业、科技型项目倾斜。探索供地新模式,事前定标准,事后管达标,加快推动土地等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倾斜。建立土地利用考核机制,完善土地利用综合评价体系和土地利用奖惩机制,加强用地合同管理。制定荣昌高新区闲置企业用地退出管理办法,严格限制产业用地的转租、转让。适应园区转型升级和服务经济主导发展方向转变的需要,通过企业自主改造和政策引导,推动老旧工业用地更新改造。依据综合评价、区位条件及与周边用地关系确定用地改造方向。
加快推进教育事业现代化。推进基础教育创新提质,新建一批中小学及幼儿园,满足本地就业职工子女和本地居民子女就近接受优质基础教育的需求,大力提升办学水平和教育服务质量,推进教育内涵式发展,打造荣昌教育高地。强化中等职业教育能力,引进教育人才,提升职业教育硬件水平,建设一批具有高新区特色的高水平职业教育学校。鼓励企业举办高质量职业教育,坚持学历培养与技能培训并重,开展“订单式”、“学徒制”等培养模式,实现职业教育办学结构和效能优化。拓宽中等职业教育向高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院校的升学通道,扩大招生规模、完善衔接机制。实施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围绕区域内主导产业发展需求,打造一批优质专业、高水平实习实训基地。提升联合办学水平,主要发展与高新区“1+3+1”产业体系相匹配的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联合办学体系。积极对接成渝地区的高校到高新区落地办学。推动各级各类学历教育、非学历教育衔接融通和成果认定转换。鼓励高新区内各学校利用数据挖掘和学习分析等技术,整合各类信息网络系统和学习资源,推进家校互动和远程学习,优化教学策略,促进精准教学,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
提升基础医疗设施建设水平。推动功能区医疗资源共享,开展医院共建,优化分院布局建设,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打造荣昌区一流医疗配套。依托智慧科技城项目,引进“互联网医疗”项目,推动建成医疗远程服务系统,辐射荣昌高新区居民的就医需求,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布局。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加强大数据在临床辅助决策、公共疫情监测及个性化医疗等领域的应用。总结疫情防控经验教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体制机制,健全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积极开展应急演练等工作,提高应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管理能力。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导,社区卫生服务站参与,社区医生分片管理模式,与周边医疗机构合作形成“全人全程的健康服务体系”。广泛开展社区卫生健康课堂,加强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倡导健康生活行为习惯,全面提高居民健康水平。
持续深化创新发展为核心和去行政化改革,建设以服务企业为目标的高新区管理体制。围绕企业最关心的问题,推进区级审批权限下放、授权和委托,完善高新区管委会服务职能。深化“管委会+”体制改革,以市场化方式赋能园区建设。优化管委会内部管理架构,强化“大部制”和“扁平化”管理。探索全员聘任制改革,构建人员能进能出、岗位能上能下的竞争性选人用人机制,优化分配激励和考核机制。完善管委会与区直部门及街道办事处的配合协作机制,形成联动合力。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建设管理运营“区中园”,健全政企共建、风险共担、利益共享机制,变“政府主导”为“企业主营”。探索将三个园区辐射区范围的各地块单元以高新区为主体进行整合或托管,有序扩展高新区集聚范围,打造集中连片、协调互补、联合发展的创新共同体。
按照“高新区的事在高新区办”的原则,建设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设立高新区综合执法大队和综合事务配套区域,落实行政权力事项100%集中入驻高新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理。对各类审批事项实行“一码运转、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发挥在线平台电子监察、实时监控功能,完善“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一网通”、“企业开办一窗通”的全面应用。探索利用数据多部门共享模式,健全规范企业社会信用体系,完善信用约束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实现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数字化管理。提升政务服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优化“容缺后补”、“提前施工备案”、“告知承诺”、“限时办结”;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证照分离”、“照后减证”、“一企一证”综合改革。
聚焦企业职工息息相关的其他服务事项,推进荣昌与毗邻地区政务服务平台一体化建设。重点围绕保障民生,促进就业创业人员和企业跨地区生产经营,协同落实异地社保卡申领、就业结算、就业创业、各类市场主体登记注册和涉企经营许可等办理事项。
建立以负面清单为主的产业准入制度,推行“非禁即入”,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建立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信息公开制度,提高信息开放度和透明度。探索建立审慎包容的监管制度,破除新兴产业发展准入壁垒。以政务诚信建设引领和带动商务、个人诚信建设,保持政策连续稳定,切实履行政策承诺和合同义务,有效提升企业信心预期。建立健全以数字技术为支撑,以企业信用、平台信用、用户信用为主体的系统性信用体系。积极取消、精简行政许可中介要件,放宽中介服务准入条件,维护公平有序市场秩序。营造宽容失败、拒绝平庸的创新文化氛围,对平台经济、共享经济等新产品新模式给予包容与信任。常态化举办各类企业培训,着力提升高新区企业家整体素质和水平,加强对企业家的全方位呵护,营造理想成长环境,不断提升企业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深入落实“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理念,依法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加强行政执法监督,保障企业安心生产、合法经营。加速各领域相关规范性文件的“立废改释”工作。严格规范涉企行政执法行为,全面推行柔性执法,实施包容审慎监管。加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协会、商会等行业组织调解和商事仲裁机构的仲裁作用。加快新兴领域和业态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建设,完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行政监管和执法保护,严厉打击知识产权侵权违法行为。建立健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开展法治宣传,适时提供法律援助,切实保护企业合法权益。
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为主线,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提升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和水平。加强领导干部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增强新形势下应急管理、舆论引导、新兴媒体运用等方面能力。进一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智慧党建建设,为荣昌高新区实现“十四五”目标营造良好环境氛围。
组建由高新区管委会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街道负责人任成员的规划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园区各类资源,推进重大工程、重点项目顺利实施。领导小组实行定期会议制度,并聘请相关领域的科学家、智库专家、技术骨干、政策专家、知名企业家,为园区发展方向、政策制定等提供咨询论证。
强化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统领作用。本规划是高新区规划体系的最上位规划,是其他各类规划的总遵循。坚持下位规划服从上位规划、下级规划服务上级规划、等位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建立以发展规划为统领,以空间规划为基础,以专项规划为支撑,由各类级规划共同组成,定位准确、边界清晰、功能互补、统一衔接的规划体系。
强化年度计划衔接落实。健全政策协调和工作协同机制,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实行责任考核,逐年落实目标任务。高新区有关部门要将约束性指标和各项任务分解到年度,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年度计划。加强任务落实和工作协同。将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落实到重大政策、重大改革开放举措、重大项目工程。明确各项政策、举措、工程和项目的牵头单位和协助单位,形成高新区有关部门的职责清单,加强部门之间和区、市之间的横纵向协作。
加强规划实施评估监督。开展规划实施的多阶段评估。建立健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绩效评价、政绩考核。强化规划实施的年度监测分析、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鼓励开展第三方评估。构建公开透明的监督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作为政务信息公开的重要内容,及时公布实施进展,接受人大监督、审计监督和全社会监督。开展综合督导督查,确保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序号 |
项目名称 |
建设内容 |
计划完成时间/年 |
投资计划(亿元) |
建设性质 |
(一)产业类 | |||||
1 |
重庆PCB电子电路产业园建设项目 |
占地面积1038亩(一期400亩,二期638亩),其中电子电路核心园区工业用地面积740亩,上下游配套工业用地面积298亩 |
2025 |
150 |
在建 |
2 |
新尚上服饰高端智能服饰产业园建设项目 |
租赁博耐特厂房面积4.8万平方米及相关设施设备购买安装 |
2022 |
10 |
新开工 |
3 |
成渝荣伟智能制造鞋服产业园建设项目 |
占地80亩。年产值不低于20000万元,用工2000人以上 |
2022 |
8 |
新开工 |
4 |
安杰利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研发生产项目(二期) |
占地60亩,建设微生物及其代谢物研发和产业化生产项目 |
2022 |
8 |
在建 |
5 |
华兴绿色智能轻量化日用玻璃生产项目(二期) |
总占地400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50000万元,用工1300人以上 |
2022 |
18 |
在建 |
6 |
煌上煌酱卤食品生产项目 |
占地100亩,生产酱卤食品,建成后年产值不低于40000万元 |
2023 |
10 |
新开工 |
7 |
金标品牌终端形象展示产品智能化生产基地(二期) |
总占地420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85000万元,用工1000人以上 |
2023 |
12 |
在建 |
8 |
银田汽车挂车生产项目 |
占地40亩,固定不低于1.2亿,年产值不低于0.8亿,用工100人以上 |
2022 |
2.2 |
新开工 |
9 |
龙帮风干猪牛肉、酱卤肉制品生产项目 |
占地21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亿,年产值不低于2.5亿,用工100人以上 |
2022 |
2 |
新开工 |
10 |
川捷电子连接线生产项目 |
占地45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6亿,年产值不低于2.5亿,用工1000人以上 |
2022 |
2 |
新开工 |
11 |
艾能光伏电池片及太阳能组件产品研发生产项目 |
占地120亩。年产值不低于100000万元,用工300人以上 |
2022 |
10 |
新开工 |
12 |
纳成广泰西部水暖卫浴产业基地 |
占地500亩(一期200亩,二期300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20000万元,用工5000人以上,年产值不低于200000万元 |
2023 |
15 |
新开工 |
13 |
蓝孚电子加速器辐照中心项目 |
占地30亩,年产值不低于7000万元,用工50人以上 |
2022 |
1.7 |
新开工 |
14 |
创兴热能精密钣金生产项目 |
占地100亩(一期80、二期20亩),生产精密钣金、汽车零部件、环保节能材料、铝材制品。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00万元,年产值不低于100000万元 |
2022 |
8 |
在建 |
15 |
筑邦数字化绿色建筑(荣昌)产业园项目 |
占地700亩,生产发泡陶瓷新材料、仿古瓷砖,年产值不低于250000万元,用工600人以上 |
2023 |
30 |
新开工 |
16 |
瑞昂畜牧养殖设备生产项目 |
占地32亩,年产值不低于30000万元,用工150人以上 |
2022 |
2.5 |
新开工 |
17 |
华英动物保健品研发生产销售项目 |
占地30亩,年产值不低于10000万元,用工50人以上 |
2022 |
2 |
新开工 |
18 |
大昌汽摩关键零部件自动化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 |
占地100亩,总投资10亿,建设生产汽摩关键零部件 |
2022 |
10 |
新开工 |
19 |
乾锋医兽药生产项目 |
占地110亩(一期60亩,二期50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50000万元,用工50人以上 |
2021 |
12 |
在建 |
20 |
金纳车桥新能源汽车变速箱动力总成生产项目 |
占地60亩,用工260人以上 |
2022 |
3 |
新开工 |
21 |
科逸住宅工业化内装整体材料生产项目 |
总占地200亩(一期80亩,二期60亩,三期60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60000万元,用工200人以上 |
2021 |
8 |
在建 |
22 |
胜华高端特种电缆生产项目 |
占地95亩(一期50亩,二期45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35000万元,用工200人以上 |
2021 |
5 |
在建 |
23 |
德力玻璃西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 |
占地300亩(一期100、二期200亩),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90000万元,年产值不低于100000万元 |
2021 |
15 |
在建 |
24 |
惠达智能马桶生产项目 |
总占地758亩(一期400亩,二期200亩,三期158亩),总投资20亿元,年产值不低于30亿元 |
2024 |
20 |
在建 |
(二)科技创新类 | |||||
25 |
区块链大数据研发应用中心 |
基于高新区“1+3+1”产业体系,打造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大数据、区块链平台,包括信息设备、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等功能 |
2025 |
2 |
新开工 |
26 |
特种陶瓷前沿科技研发中心 |
建设具备特种陶瓷尖端科技研发、成果孵化、陶瓷材料试验检验等功能于一体的科技研发中心 |
2022 |
1.5 |
新开工 |
27 |
高新区双创中心 |
总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作为荣昌高新区的创新中心和孵化中心、服务中心 |
2025 |
3 |
新开工 |
28 |
高新区科技研发中心 |
总建筑面积5万平方米 |
2025 |
3 |
新开工 |
29 |
城市管理学院校舍建设 |
总用地约500亩,建成后招商规模10000人以上 |
2023 |
10 |
新开工 |
30 |
高新区企业总部中心建设 |
总建筑面积5万方,采取单体小楼布局建设模式,每幢楼约2000—5000平方米不等,集研发和企业总部为一体 |
2025 |
10 |
新开工 |
(三)基础设施类 | |||||
31 |
城市配送中心建设项目 |
G348南拓片区选址建设,用地面积约200亩。 |
2023 |
5 |
新开工 |
32 |
供水设施建设项目 |
在板桥建设一座日供水20万方的自来水供应站。 |
2022 |
2 |
新开工 |
33 |
大宗货物物流及加工仓储综合体 |
改造铁路货运站场,建设集加工、仓储、货运等功能于一体的大宗货物物流枢纽 |
2021 |
3 |
新开工 |
34 |
荣昌高新区实验小学教学楼建设项目 |
新建教学楼面积14000平方米 |
2021 |
0.5 |
新开工 |
35 |
G348板桥园区段道路建设项目 |
新建道路4.5公里及相关附属设施 |
2021 |
5.1 |
在建 |
36 |
高新区医疗卫生建设项目 |
建设二甲医院1家 |
2025 |
20 |
新开工 |
37 |
人才长租公寓建设项目 |
修建人才长租公寓面积12万平方米 |
2023 |
5 |
新开工 |
38 |
重庆PCB电子电路产业园长租公寓(一期) |
建筑面积64551平方米 |
2022 |
2 |
新开工 |
39 |
标准厂房建设项目 |
新建设标准厂房约80万平方米。 |
2022 |
20 |
新开工 |
40 |
荣昌高新区楼宇式标准厂房建设项目 |
修建标准厂房面积6万平方米 |
2023 |
2.5 |
新开工 |
41 |
化工产业园基础设施建设 |
广富园以西,平场4500亩,道路10公里。 |
2022 |
10 |
新开工 |
42 |
陶瓷产业园平场及道路建设项目 |
广富园成渝铁路以南平常3600亩,新建道路3.9公里 |
2022 |
2.5 |
新开工 |
43 |
板桥工业园科技路道路 |
新修建道路0.7公路及附属设施,管网建设3公里 |
2021 |
0.3 |
新开工 |
44 |
荣昌高新区(国家级)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配套设施改造工程 |
实施板桥园、广富园约27公里道路的人行道,交通信号灯的提质升级,改建既有道路宽度不等,总面积495560平方米,道路面层由混凝土路面改建为沥青混凝土路面及相关配套设施升级改造,管网改造 |
2022 |
1.5 |
新开工 |
45 |
高新区智慧园区建设项目 |
建设园区管理平台、园区服务平台、硬件设施改造、园区应用支撑系统等 |
2021 |
0.28 |
新开工 |
46 |
荣昌高新区绿色食品产业园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工程 |
荣隆园路面改造3公里,管网改造20公里,包括人行道、路灯等配套设施 |
2022 |
0.5 |
在建 |
47 |
老成渝公路荣昌至广顺段改扩建工程 |
总里程约12公里,提高公路品质,加强公路两岸整治等 |
2024 |
5 |
新开工 |
48 |
表面处理园升级改造及二期建设项目 |
总用地200亩(一期120亩,二期约80亩),按照相关环保要求,开展表面处理园相关处理设施的改造,结合实际需要,建设表面处理园二期项目,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米 |
2023 |
5 |
新开工 |
(四)文化旅游类 | |||||
49 |
工业旅游示范区 |
1)在板桥园建设工业旅游示范区,集参观、制作体验、产品展示、销售等功能于一体 2)在三园区分别建设工业旅游参观通道 |
2025 |
1 |
新开工 |
50 |
荣昌规划展览馆&科技体验中心 |
建设荣昌规划展览馆,设置高新区规划分馆,同时建立高新区尖端科技产品展示体验中心 |
2024 |
2 |
新开工 |
51 |
高新区赛道、绿道建设 |
1)打造高新区“马拉松”专业赛道 2)沿濑溪河建设高质量景观休闲绿道 |
2024 |
1 |
新开工 |
52 |
荣峰河、池水河河岸滨水景观改造工程 |
提升荣峰河、池水河两岸的景观品质,打造滨水休闲廊带 |
2023 |
2 |
新开工 |
53 |
濑溪河河岸滨水景观改造工程 |
提升濑溪河两岸的景观品质,打造滨水休闲廊带 |
2025 |
5 |
新开工 |
54 |
万福寺水库休闲步道及景观打造项目 |
整体提高万福寺水库的品质,沿湖打造休闲步道和车行道约8公里 |
2024 |
3 |
新开工 |
(五)生态环保类 | |||||
55 |
荣昌高新区雨污管网分流改造工程 |
改造雨水管网约25公里和污水管网约15公里及附属工程。 |
2022 |
2.2 |
新开工 |
56 |
完善工业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及运维管理 |
推进板桥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园区污水配套管网建设,加强工业废水处理设施运行监管,确保工业废水得到有效处理。 |
2025 |
1 |
新开工 |
57 |
荣隆园污水处理厂提标工程 |
提升污水处理能力 |
2021 |
0.2 |
在建 |
58 |
板桥园区污水处理厂二期 |
建设日处理污水2万方的二期污水处理厂 |
2022 |
2 |
新开工 |
59 |
广富园储气站项目 |
结合广富园产业发展需求,建设一座天然气储气站 |
2023 |
1 |
新开工 |
合计 |
|
|
724.48 |
|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