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政策文件 > 区政府文件 > 政策原文
  • [ 索号 ]
  • 11500226009341047W/2024-00042
  • [ 发文字号 ]
  • 荣昌府办发〔2022〕13号
  • [ 主题分类 ]
  • 农业、林业、水利
  • [ 体裁分类 ]
  • 公文
  • [ 成文日期 ]
  • 2024-03-04
  • [ 发布日期 ]
  • 2024-03-04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人民政府
  • [ 有性 ]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日期:2024-03-04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各镇人民政府,各街道办事处,区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经区政府同意,现将《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2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林草资源安全格局,有效推进林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力推动林草生态富民惠民,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荣昌区林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推进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做贡献。

荣昌区地处重庆市西部的川中丘陵和川东平行岭谷区的交接地带,区位优势明显,距重庆市区88.5km,距成都市区246.0km。荣昌区位于成渝城镇群“三轴”中的成渝南轴,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西部地区,位于川渝结合部,在联系成渝两大经济圈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成渝南轴的关键节点。多年来,荣昌各届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十分重视林业生态建设,荣昌区林业建设与城乡绿化工作成效显著。以国家级麻竹生物产业基地为标志的林业产业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以赖溪河生态景观文化廊道和国家湿地公园建设为抓手,中心城区绿化稳步推进。但是,与撤县设区后,荣昌区作为“成渝城市群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成渝城市群的宜居宜业首善之区”的城市发展定位相比,与实现普惠式生态产品的需求相比,与城乡一体化生态格局优化相比,还有一些差距。

山是载体,财富在林。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林业工作,强调林业建设是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性问题,要求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升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为此,荣昌区林业局委托重庆市林业科学研究院编制了《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十四五”期间,荣昌区将深入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论,贯彻落实“两高”目标,持续改善城区人居环境,提升群众幸福指数。根据荣昌生态建设实际将继续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巩固荣昌国家森林城市建设成果,壮大荣昌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规模,大力实施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发展林业生态产业,提升森林数量和质量,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通过《规划》建设,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并稳定在38%以上。有效增加荣昌区的森林面积,提高现有林分质量,增加森林资源储备,努力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绿色发展。

本《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得到荣昌区林业局的领导和同仁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也广泛征求了镇街和相关部门意见,在此向他们表示诚挚的感谢,但因《规划》涉及面广,内容繁多,文中难免有错漏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第一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第二节 资源状况

第三节 社会经济

第四节 森林资源现状

第二章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十三五”林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第二节 “十三五”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十四五”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第四节 “十四五”林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编制依据

第五节 规划期限

第六节 空间分析

第七节 总体布局

第四章 林草生态保护

第一节 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第二节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

第三节 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管理

第四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

第五节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第六节 加强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建设

第七节 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第五章 林草生态修复

第一节 河岸生态廊带建设

第二节 道路生态廊带建设

第三节 国家储备林建设

第四节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第六章 林草生态惠民

第一节 发展生态惠民产业

第二节  弘扬生态文化

第七章 林草能力建设

第一节 智慧化建设

第二节 林草资源监测能力提升

第三节 高质量林草种苗供给保障

第四节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

第五节 国有林场提档升级

第六节 林业安全生产

第七节 林草执法能力

第八章 深化林草改革创新

第一节 林草机制改革

第二节 林草科技创新

第九章 投资概算

第一节 估算依据

第二节 投资估算

第三节 资金筹措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第二节 法治保障

第三节 资金保障

第四节 人才保障

第五节 科技保障

附表 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议表



第一章 基本概况

第一节 自然条件

一、地理位置

荣昌区位于重庆市西部,地理坐标介于东经105°17~105°44,北纬29°15~29°41之间。荣昌城区距重庆市区88.5公里,地处重庆一小时经济圈的西部地区,距成都市区246公里,东靠重庆市大足区、永川区,西接四川省内江市隆昌市,南邻四川省泸州市泸县,北与四川省内江市东兴区、四川省资阳市安岳县接壤,全境南北长44.3公里,东西宽39.1公里,幅员面积1077平方公里。

从空间上,荣昌区位于成渝城镇群“三轴”中的成渝南轴,地处我国第五经济增长极成渝双城经济区腹心地带,位于川渝结合部,在联系成渝两大经济圈中起着重要作用,是成渝南轴的关键节点,是宜居宜业的首善之区。

图1:荣昌区在重庆市的位置

图2:荣昌区在成渝双城经济圈的区位

图3:荣昌在重庆主城都市区的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荣昌地处川中丘陵区与渝西平行岭谷区的过渡地带,为华蓥山脉向西南延伸的低山丘陵区,地貌以浅丘为主,北低南高,土地肥沃,地势起伏平缓,平均海拔380米。其西北部属盆中丘陵区,中西部为平行岭谷。境内最高峰古佛山主峰三层岩位于清升镇境内,海拔711.3米,最低点在清江镇濑溪河河面,海拔292.5米。

表1:荣昌区域地貌类型表

地貌

类型

背斜

低山

低丘

中谷

山麓单斜丘陵

方山

中丘

坪状

中丘

低山

宽谷

一级

阶地

其它

面积(km2

54.14

136.16

85.68

201.71

129.81

432.26

31.75

3.86

占幅员面积(%)

5.03

12.66

7.97

18.76

12.07

40.2

2.95

0.36

资料来源:荣昌区城乡总体规划基础资料汇编

图4:荣昌区地形地貌图

三、气候

荣昌区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受东亚环流控制,为中亚热带湿润东南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8℃,年总积温6482℃,无霜期327天,历年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2℃,为265天。年平均日照时数1282小时。平均年降水量1099毫米,暴雨主要集中在6-8月,降雨趋势为从东南向西北逐渐减少。受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气候的相互影响,气候温和。具有夏热冬暖,光热同季,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湿润多阴等特点。

四、土壤

荣昌区属中亚热带四川东北部盆地山地黄壤区,受母质、地形、气候、植被等影响,全区发育有4个土类(水稻土、紫色土、冲积土、黄壤土)、6个亚类、20个土属、70个土种、135个变种。

表2:荣昌区土地类型表

序号

土类

亚类

1

水稻土

冲积性水稻土

紫色性水稻土

黄壤性水稻土

2

紫色土

棕紫色泥

3

冲积土

河流冲积土

4

黄壤土

黄壤

五、水文

荣昌区境内大小溪河共有151条,分属两大水系。一是沱江水系,大小溪河148条,区内流域面积1063.37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98.73%。其中:流域面积100平方公里河流以上的有6条,流域面积50平方公里至10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5条,流域面积1平方公里至5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137条。二是嘉陵江水系,有3条小支流,流域面积12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1.11%。另外,一级支流包括濑溪河、大清流河;二级支流包括白云溪河、新峰河、峰高河、马鞍河、小清流河、周家河、三桥河、池水河等;三级支流包括石燕河、洪子河、清升河、黄桷滩河、赵家河、五贵河、许溪河等,流域面积1.72平方公里,占幅员面积的0.16%。

第二节 资源状况

一、土地资源

荣昌区土地总面积107671.19公顷。农用地面积78336.97公顷,占总面积的72.76%,其中:耕地58277.38公顷、园地3272.32公顷、林地42877.32公顷、草地184公顷,分别占54.15%、3.04%、39.82%和0.17%;建设用地21438.4公顷,占总面积的19.91%;其他土地7895.82公顷,占总面积的7.33%。

表3:荣昌区土地利用分类统计表

序号

土地类型

面积(公顷)

百分比(%)

1

耕地

58277.38

54.15

2

园地

3272.32

3.04

3

林地

42877.32

39.82

4

草地

184

0.17

5

建设用地

21438.4

19.91

6

其他土地

7895.82

7.33

合计

78336.97

100

图5:荣昌区土地资源现状图

二、水资源

根据长期观测的降雨资料显示,区域内径流系数为0.35,多年平均径流总量为4.04亿立方米,平水年为3.69亿立方米,枯水年为2.53亿立方米,特枯年为1.74亿立方米。另外,过境客水濑溪河为1.35亿立方米,大清河为0.78亿立方米,合计为2.13亿立方米。

三、植物资源

荣昌区自然植被属亚热带偏湿润性常绿针阔叶混交林亚带,长江上游低山丘陵植被小区。植被的分布与地貌、土壤类型基本一致,以古佛山、铜鼓山、螺罐山地区植被分布较密集,北部片区耕地分布较多。全区森林以人工林为主,为偏湿性常绿阔叶林,其中乔木树种以松、杉、柏、桉、竹、香樟、枫香及壳斗科植物为主,灌木有杜鹃、山胡椒、胡秃子等,地被物有芒萁、小山竹、芭茅草等。植被以人工林植被为主,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川柏、墨西哥柏、杨树、柳杉、香樟、枫香、泡桐、板栗、油桐、青冈、红椿、苦楝、朴树、皂荚、麻柳、女贞、小叶榕、黄桷树、楠木、银杏、紫薇、紫荆、重阳木、贴梗海棠、桤木、鼠李、各类竹类等。其中重点保护植物8种:黑桫椤、银杏、香樟、桢楠、黄檀、杜仲、水杉、皂荚树;珍贵树种有四川蒲桃(罗连子)、马林光等。

、动物资源

荣昌区动物资源丰富,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30种,其中哺乳类4目6科9属12种,鸟类10目36科78属102种,爬行类1目5科8属9种,两栖类1目4科7属7种。包括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黑鸢、普通鵟、红隼、斑头鸺鹠、领角鸮。重庆市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种:泽陆蛙、灰胸竹鸡、大鹰鹃、噪鹃、豹猫、小麂。有兽类、禽类、鸟类、鱼类和昆虫类90多种,饲养的家畜、家禽也有50多种。白猪、牛、羊、鸡、鸭、鹅、兔和蜜蜂是荣昌农村饲养的八大畜禽,其中荣昌猪为世界八大名猪之一,饲养量大,销路很广。

五、旅游资源

荣昌区有濑溪河、清流河穿境而过,山岭北有铜鼓,中有螺罐,南有古佛,早在宋代就被称颂为“百里封疆秀气森”,到明朝时期更有“棠堰飘香、桃峰积翠”等昌元八景名闻遐迩。优美宜人的自然景色再加上得天独厚的人文景观,构成荣昌区独特而丰富的旅游资源,其中已进入开发或初步开发的景点包括:万灵古镇、夏布小镇、安陶小镇、古佛山。

第三节 社会经济

一、行政区划

根据2020年行政区划,全区辖15个镇、6个街道,92个行政村、64个社区,另有1个国营林场。

二、人口

2020年末全区户籍户数312336户,户籍人口847068人,比上年减少3270人。其中城镇人口412945人,乡村人口434123人。

三、经济

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097956万元,比上年增长4.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增加值642633万元,增长6.7%;第二产业增加值3829601万元,增长6.5%;第三产业增加值2625722万元,增长2.2%。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1%,比上年上升0.8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4.0%,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36.9%,比上年下降1.5百分点。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收入302186万元,比上年同口径增长8.0%。其中,税收收入177641万元,同口径增长1.0%;非税收收入124545万元,同口径增长19.9。一般公共预算支出94705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0%。其中,一般公共服务支出87628万元,下降9.6%;教育支出198766万元,增长0.3%;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16491万元,增长2.9%;城乡社区支出71975万元,增长1.0%;卫生健康支出110025万元,增长4.5%。

第四节 森林资源现状

荣昌区内森林植物资源丰富,拥有木本植物76科177属344种,其中乔木树种以松、杉、柏、桉、香樟、枫香及壳斗科植物为主,灌木有杜鹃、山胡椒、胡頽子等,森林起源以人工林为主。

一、林地面积

根据荣昌区2020年林地变更数据统计,荣昌区土地总面积107671.19公顷,林地面积42877.32公顷,占总面积的39.82%。在林地面积中,有林地面积28112.43公顷,占林地面积65.56%;疏林地241.60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56%;灌木林地11953.10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7.88%;未成林地2.6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06%;苗圃地866.95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02%;无立木林地1275.1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2.97%;宜林地420.02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98%;辅助生产林地面积5.43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013%。

图6:荣昌区林地面积比较图

二、林种结构

全区林地面积中,防护林面积3074.77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7.17%;用材林面积25077.99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58.48%;薪炭林面积90.44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0.21%;经济林面积12065.85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28.14%;未划林种面积2568.27公顷,占林地总面积的5.99%。

三、树种组成

乔木树种以松、杉、柏、桉树、香樟、枫香及壳斗科植物为主,灌木有杜鹃、山胡椒、胡頽子等。

四、森林类别

全区国家公益林面积117.29公顷,占林地面积的0.27%;地方公益林面积2960.38公顷,占林地面积的6.90%;商品林面积39799.66公顷,占林地面积的92.82%。

图7:荣昌区森林资源现状图


第二章 发展概况

第一节 “十三五”林业发展取得的成效

一、森林资源稳步增长,森林生态承载能力增强

“十三五”以来,荣昌区认真执行国家及全市有关林业生态建设的部署要求,以建设营造宜居宜业的首善之区为目标,以改善生态与民生为任务,以实施建设国家森林城市为契机,以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线,统筹推进生态建设、森林资源保护与修复,大力发展绿色富民产业、助力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提供了有力保障和支撑。全区通过国家森林城市创建、国土绿化提升行动、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生态屏障建设、湿地生态修复等一系列生态工程,实现了林地面积、森林面积、林木蓄积、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率“五增长”。

截止2020年,与“十二五”期末比较,全区林地面积由59.11万亩增加到64.32万亩,增加了5.21万亩;森林面积由55.49万亩增加到59.12万亩,增加了3.63万亩;森林覆盖率由34.39%提升到36.65%,提高了2.26个百分点;活立木蓄积量由79万立方米增加到84.08万立方米,增加了5.08万立方米;林业总产值13.17亿元增加到24亿元;城区绿化覆盖率37.85%提升到43.70%,提高了5.85个百分点;主要造林树种基地供种率80%,良种使用率90%以上。

序号

林业发展指标

单位

2015指标值

2020完成值

1

林地面积

万亩

59.11

64.32

2

森林面积

万亩

55.49

59.12

3

森林覆盖率

34.39

36.65

4

森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79

84.08

5

城区绿化覆盖率

37.85

43.7

6

林业总产值

亿元/年

13.17

24.0

7

良种使用率

89.5

>90

8

森林火灾受害率

0.3

≦0.3

9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3

3

10

林业信息化率

<70

80

4:荣昌区“十三五”林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比较表

二、加大森林保护与执法力度、生态安全屏障日益牢固

(一)严格林地用途管制,实行林地“一张图”管理。

建立天保工程相关数据库,实现中幼林抚育、营造林项目、森林资源管护、公益林补偿相关矢量图、属性信息、面积、资金、人员等多种信息的汇总统计分析查询。“十三五”期间,完成森林资源管护任务74.12万亩。累计实施集体所有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70.12万亩。制定印发了《荣昌区野生动物养殖后续处置赔偿方案》,完成了养殖野生动物无害化处置,处置率达到100%。

(二)强化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森林防火科技水平。

坚持按照《森林防火条例》的要求,开展防火设施建设,配齐防火救火设备,进一步加大了森林防火宣传力度。“十三五”期间,在林区入口和重要地段设置火源检查站、卡、哨135个。维护林区公路和防火通道30公里,建蓄水池5座,新建设林区泥结石公路20公里,建设林区森林防火公路25.53公里,购高压水泵4台,建设林区防火监控系统1套,组建了森林消防队20支,队员333人。强化科技防火,配备3个森林防火标准检查站及监控系统、建设森林防火视频监控系统9套,重点林区的每个站点设置进出林区二维码站牌2套,进出林区二维码坐牌2套,入山入林检查站(卡、哨)设置了森林防火一码通,实行扫码进出山林管理,提升了全区森林防火科技水平。五年来全区未发生重大森林火灾,一般火灾控制在万分之三以内。

(三)严抓林业有害生物防控,健全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

健全了林业有害生物预测预报系统,以马尾松毛虫、柏毛虫、竹蝗、天牛突发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为重点,实施综合防治,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防治。“十三五”期间,累计监测调查森林面积575.79万亩,监测覆盖率达99%;防治林业有害生物26.78万亩,防治率为98.5%;5年共推广APF-1型松墨天牛诱捕器314套,安装太阳能杀虫灯322套,使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始终控制在3‰内;加强川渝两地合作,组织开展“打击林业植物检疫违法犯罪专项行动”,检查了木材加工经营使用企业713家,查处案件10件。

三、林业产业发展稳步推进,富民惠农能力逐年增强

“十三五”期间,全区深度融入乡村振兴战略行动,努力服务脱贫攻坚大局,结合林草生态修复重点工程实施,发展壮大生态惠民产业。加快推动林业与农业、林产品加工业、生态旅游业等联动发展,建立林产品专业交易市场,培育林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建成各类林业特色产业基地37.89万亩,其中:麻竹产业基地达到15万亩;林下经济产业基地17.89万亩;柑橘、花椒、核桃、中药材、花卉等特色经济林基地约5万亩。到2020年,林业总产值达到了24亿元。三全区基本形成以成渝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国道为骨架,2个湿地公园、10个森林景点、1个国有林场为绿团,25公里登山、休闲绿道为脉络的生态景观网络体系,提升了群众生活环境水平。安富街道陶园山庄获得重庆市“森林人家”称号。

四、多方拓展合作渠道,林业科技硕果累累

“十三五”期间,荣昌区依托“中国麻竹之乡、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国家林业局林下经济示范基地”等,先后与国内多家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开展合作,承担了国家科技部、国家林业局、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科技局等科技攻关和示范推广、林下经济、标准制定等方面项目9项。成功选育出了荣昌无刺花椒优良品种,累计获得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获得国家林业局梁希林业科学术三等奖1项;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同时,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企业家及技术过硬的专业技术人才,为全区林业发展提供了技术和人才保障。吕玉奎同志获得最美科技推广员,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个人,第四届中国林业产业突出贡献奖。

五、林业改革稳步推进、发展活力持续增强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经营权,鼓励农民以林权入股发展合作经营。“十三五”期间,一是积极探索造林新途径。在清升镇探索“三变”改革试点,采取政府和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农户出土地、“集中”+“分散”管理的方式造林获得成功,在双河街道、仁义镇,通过“公司或专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引进社会资本投入林业产业,发展以柑橘为主的经果林产业,以“猪、沼、竹”、林药、林菜为主的林下经济产业。二是积极探索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管理模式,累计培育新型经营主体76个,新增经营面积6.62万亩。三是稳步实施了岚峰国有林场改革。按照国务院、重庆市关于国有林场改革相关要求,编制了《荣昌区岚峰国有林场森林经营方案》。通过创新岚峰国有林场管理体制、多渠道加大对林场基础设施的投入。到2020年,岚峰国有林场森林蓄积量由9.3万立方米增长到12万立方米以上;森林面积由0.91万亩增加到0.95万亩;森林覆盖率由91.3%提高到92%以上。

六、城市绿化发展迅速、乡村绿化整体推进、生态网络格局初步显现

据统计,荣昌区中心城区面积为41.96平方公里,公园绿地面积561.55公顷,生产绿地面积85.47公顷,防护绿地面积304.8公顷,附属绿地面积281公顷,绿化覆盖面积达到1419.17公顷,建成区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3.84平方米/人,绿化覆盖率达43.7%,绿化面积的增加改善了居住环境。“十三五”期间,荣昌区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森林城市,濑溪河湿地公园被国家林业局命名为国家湿地公园。两次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授予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2020年,观胜银河村、清流马草村、荣隆玉久村、清江河中村、盘龙藕塘村、铜鼓刘骥村6个村获得国家森林乡村称号;广顺李家坪村、双河高丰村、直升万宝村等10个村获得市级绿色示范村称号。

第二节 “十三五”林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森林资源增量空间有限,森林质量提升困难较多

荣昌区地处渝西丘陵地带,林地资源空间分布不均,南北部多,中部少,林分结构相对简单、总体质量不高、分布不均衡。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6.65%。随着生态修复工作的持续深入,全区森林资源在不断增加的同时,林业生态建设空间日益趋紧,再加之非林地造林落实存在很大困难,造成生态建设用地紧张,森林资源增量空间有限。低质低效林数量大,松材线虫病疫情防控形势依然严峻。经过多年生态修复,全区可用于造林生态修复的空间有限,需要通过四旁挖潜、城市绿化等方式得以实现。

二、发展与保护矛盾较大,林地保护管理压力增加

随着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快速推进,各地发展占用征收林地需求不断增长,生态建设的空间仍面临进一步挤压的危险。与此同时,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的林草资源生态保护格局基本形成,但因历史原因,自然保护地内原住民多、矛盾冲突地类多。目前,由于《自然保护地法》《自然保护区条例》等法律法规尚未制定或修改,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生态保护与民生保障、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较大。同时,随着近年国家陆续出台严管天然林、公益林等政策措施,部分建设项目使用林地受到限制,公益林调整为商品林的诉求增长,建设项目使用林地指标紧张,林草资源保护压力持续增加。

三、林业改革发展活力不足,生态产业发展缺乏后劲

近年来,荣昌区林业产业总产值增幅较大,但由于基数较低,目前在全区总产值中的占比不高。林业产业发展市场化程度不高、发展水平偏低,种植业特色化不够且生产经营粗放,现代产销衔接不紧密,现代制造业集群化、生态化程度不高,生态旅游康养服务不适应发展需求。目前,荣昌区已建成了麻竹、林下经济、花椒、柑橘、花卉苗木等示范基地,为林业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区域内种植、加工发展日渐成熟,但一二三产业融合不够精深,林业全产业链发展不够完善,林业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和产出效果不明显,林业产业基地高质量发展有待提高。支撑产业发展的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林业科技富民惠民方面存在弱项,对产业提质增效贡献不够凸显。

四、资源管理基础薄弱,科技应用跟踪不足

面对新形势,传统的林业资源保护管理手段已无法满足新形势自然资源管理要求。机构改革后,森林公安队伍转隶,林业行政执法能力削弱,行业监管执法任务日益繁重。森林资源管理、自然保护地管理、森林防火预警监测、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监管平台尚未互联互通,管理效率低下。部门监管手段少、科技含量低、时效性差,事前、事中、事后监管能力欠缺。“天-空-地”一体化监管应用滞后,科技创新周期长、见效慢,新科技应用跟踪不足。

五、基础设施建设不够完善,现代科技驱动能力不强

基层林业单位森林防火、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设备及林区路、水、电、房设施不够完善,基层林业单位工作、生活条件艰苦,广大林业职工的收入和社会保障还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基层人才流失问题比较严重,专业人员结构老化趋势明显等,严重制约着其职能作用的发挥,难以满足新形势下林业加速发展的要求。林业科技基层队伍薄弱,林业科技创新平台还不够完善,林业信息化水平不高,林业现代科技驱动能力不强

第三节“十四五”林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国家对生态建设的重视为林业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党中央、国务院对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为保障林业生态安全,破解制约林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构建系统化、可操作的绿色发展制度,提高经济绿色化程度,发展林业产业经济,弘扬林业生态文化赋予了关键动力。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必须紧紧围绕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生存安全、淡水安全、国土安全、物种安全、气候安全,推动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国家大局来谋划、来推动,自觉在服务大局中做贡献、求发展,做绿水青山的守护者、金山银山的创造者、生态文明的建设者。大力开展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精准管理,维护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发挥森林的多种功能,积极发展林业多种事业,不仅是建设生态文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实现林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为荣昌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发展机遇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全局和长远发展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形成高质量发展重要增长极、优化国家区域经济布局的战略决策,是打造内陆开放战略高地、优化国家对外开放格局的重大行动,是保护长江上游和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必然要求。

重庆市林业局与四川省林业和草原局签订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助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合作协议》,将围绕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加强统一谋划、一体部署、相互协作,将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成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样板区。一方面加快对接和推进实施“一江五路”生态廊道工程,打造长江及重要支流大江大河青山碧水美丽画廊,以及成安渝高速公路、成渝环线高速公路等互联互通绿色长廊。强化毗邻区县森林资源和野生动植物联动联保,建立健全数据、信息、资源共享共用机制,织牢“双城”生态安全连接线。另一方面,开展林草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合作,探索建立成渝地区林草良种选育、审定和推广合作机制等,努力实现双向互动协调共进、优势互补协作共兴、政策协同利益共享。

荣昌地处成渝两地主轴线联结点上,也是多年来川渝两地合作的桥头堡,双城经济圈建设让荣昌成了成都和重庆两座国家中心城市的“黄金联结点”,将让荣昌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三、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林业发展带来强大的拉动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之一,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我国稳定解决温饱之后,消费正在升级,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期待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已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林业产业是重要的民生产业和基础产业,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生活质量、提升人民幸福感的基础和保障,是经济增长的不竭动力。经济越发达,生活水平越高,人们对绿色生态公共产品的需求量就越大,低端生态产品市场份额受到挤压,以森林体验养生、森林食品、生态木竹产品为代表的绿色生态产品需求呈现快速增长,社会对绿色生态产品的需求愈益旺盛,给林产经济发展带来了重要机遇。大力发展林业绿色生态产业,不断增强清新空气、洁净水源、优美环境、健康食品等林业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日益成为适应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要求,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需求,必将给林业跨越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四、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荣昌林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建设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推动城乡自然资本加快增值,使重庆成为山清水秀美丽之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重要政治任务。

改革开放以来长江流域经济社会迅猛发展、综合实力快速提升,是我国经济重心所在、活力所在,但同时长江流域也是生态环境脆弱、人地关系复杂的区域,“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已然刻不容缓。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必须充分认识其重要性,既是长江经济带恢弘篇章中的关键环节,也是统筹长江流域协调发展国家战略赋予重庆的历史使命,也是重庆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

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其核心要义是“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基本路径是把保护与发展有机统一起来,以保护促发展、以发展促保护,持续改善环境质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

荣昌区地处长江上游,在重庆生态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严守“五个决不能”底线,突出发展的绿色本底,携手长江流域相关区县共同推动绿色发展。

第四节 “十四五”林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一、社会经济发展与生态资源保护相互制约

林业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了保护荣昌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但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推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城镇人口持续增加,环境承载力持续加重,生态环境保护压力剧增。而生态脆弱地段往往造林难度较大,且非林地造林落实存在很大困难,造成生态建设用地紧张。在林业生态建设空间趋紧的背景下,加快提升现有森林资源的经营水平和质量,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支撑社会经济发展,做到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科学有序协调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和资源利用三者之间的关系是荣昌“十四五”期间要面对的挑战。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林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

近年来,气候变化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未来全球将持续变暖,全球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明显增加,将对地球生态系统和社会经济系统产生明显而深远的影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也必将对林业发展产生极大影响。气候变化会影响到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组成、功能和生产力,也将威胁到退化森林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全球气候变化将导致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强度增加,也会增加森林灾害(火灾、病虫害等)的发生频次和强度,从而危及森林的安全,同时进一步增加温室气体的排放。全球气候及大气组成的变化,还会影响森林为人类社会提供生态产品和服务的功能,从而对社会经济产生显著的影响。

三、人民群众对优质生态产品的向往给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人民群众对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越来越迫切,生态环境越来越珍贵,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越来越高。推进由低端供给向高端供给转变,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良好生态需求,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绿色获得感、幸福感和自豪感,这就给林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通过林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增加优质林产品供给,加强科技创新,提升林产品质量,确保人民群众获得无污染的绿色林产品和生态服务。

四、科技人才储备不足,创新发展难度大

创新作为发展的原动力,林业也不例外,从体制创新到林业科技创新,从林业生产模式创新到林业供需结构创新,都需要相适应的人才作为支撑,而目前荣昌林业在科技人才的储备上还有很大不足,如何在新形势,新要求下建立高技能人才队伍,如何更加积极的、开放的引进人才,如何培养自身的科技人才,都是荣昌林业未来发展中面临的挑战。


第三章 发展思路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坚持“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重要指示要求,积极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推进林草高质量发展为主线,着力构建林草资源安全格局,有效推进林草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大力推动林草生态富民惠民,全面深化林草改革创新,加快推进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构建现代林业产业体系,促进荣昌区林业健康持续发展,为推进重庆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建成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做贡献。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原则。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把生态放在优先位置,加强生态保护与修复,维护生物多样性,发展绿色生态产业,全面提升林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保护自然、保障民生原则。将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林草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保障民生作为林草发展的重要任务,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林草问题,创造丰富的生态产品,实现生态惠民。

——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原则。既要全面摸清林草发展的现实情况与突出问题,又要主动衔接相关规划、准确把握林草发展方向,突出重点和薄弱环节,集中攻关,实施一批重大工程及项目,筑牢绿色生态屏障。

——坚持科学治理、分区施策原则。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立足不同区域的特点、优势和功能定位,分区施策,共建生态网络。

——坚持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原则。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林草发展的根本动力,巩固扩大改革成果,激发创新活力,推动改革在新发展阶段打开新局面。

第三节 编制依据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2015年4月25日);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划定落实三条控制线的指导意见》(厅字〔2019〕48号);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的指导意见》(中办发〔2019〕42号);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科学绿化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1〕19号);

◆《自然资源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做好自然保护区范围及功能分区优化调整前期有关工作的函》(自然资函〔2020〕71号);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重庆主城都市区建设行动方案(2020-2022年)》;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科学绿化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21〕99号);

◆《重庆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渝委发〔2018〕1号);

◆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庆市林业局重庆市财政局《关于加快推进重庆市国家储备林建设的通知》(渝发改农〔2019〕1103号);

◆《重庆市“十四五”林草发展规划》(渝林办[2021]40号);

◆《重庆市荣昌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2020]26号;

◆《荣昌区“十四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规划(2020-2025年)》;

◆《重庆市荣昌区林地变更调查报告》(2020年)

◆《重庆市荣昌区森林城市建设总体规划》(2016年-2025年)。

第四节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到2025年,全区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整体性、稳定性明显增强,生态质量明显改善,生态功能显著提升。自然保护地体系更加完善,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基本建成,生态惠民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生态文化功能充分彰显。同时,结合荣昌区生态休闲宜居区和川渝合作共赢先行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桥头堡等发展定位,全面提升林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推进林业现代化建设,不断增强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更加健全政策法规体系,显著提升科技创新和信息化管理水平。

二、具体目标

——生态保护能力明显加强。严格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编制出台《荣昌区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启动新一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完成全部整合优化后自然保护地的确界定标;开展荣昌区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建立野生动植物资源数据库和监测保护网络;建设林业有害生物重点区域除害处理基地;编制出台《荣昌区“十四五”森林防火规划》(2021—2025年),“十四五”期间,森林火灾受害率控制在0.3‰以内;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控制国家下达指标之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率不低于1.0%。

——生态屏障功能有效提升。全面实施生态系统修复与生态屏障建设,增加森林数量,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森林林木蓄积。继续实施濑溪河、清流河两河四岸为主体,其他支流、水库、渠系为支撑的河岸景观廊带;依托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等,实施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开展成渝双城经济圈生态廊带建设,实施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为重点的道路生态廊带建设。启动国家储备林建设,实施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森林抚育。开展农田林网和农村“四旁”植树,对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等增加森林数量,有效管护天然林提升森林质量。到2025年,精准提升森林质量10.36万亩。有效增加森林数量2.24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8.0%以上。

——生态惠民能力显著增强。优化全区林业产业发展理念和思路,深化林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走深走实“两化路”,依托森林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笋竹、林下经济、经济林果、林产品加工贸易、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六大产业,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竞争力,推进全区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到2025年,力争全区林业产值达到30亿元,创建森林人家10个、建成市级绿色示范村45个。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享受生态服务,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优质林产品。

——林草能力建设显著提升。建立全区森林资源大数据库和“智慧林业”信息化平台,以智慧应用为引领,升级完善“资源一张图、感知一张网、监管一平台、服务一条链”的智能化感知应用体系;打造提质林木良种基地及保障性苗圃基地建设,针对性开展优良品种引种驯化及林木品种审(认)定,实现良种质量、产量、使用率“三提升”;加大国有岚峰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积极融入智慧林业工程建设,开展智慧国有林场示范。到2025年,林业信息化率达到80%以上,筛选林木良种2~3个,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

——林业改革创新全面落实。全面推行实施林长制;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监管机制、生态修复的激励机制、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加大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惠民、能力提升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技术研究,集成示范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十四五”期间,全面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区域林草创新中心建设。到2025年,力争建设林业技术创新基地1个,林业标准化示范企业1个,培育林木制品质量提升示范区1个,推广林草新技术、新成果5项,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林业标准使用率达到90%以上,基本建成林业科技创新体系。

表5:荣昌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主要指标

序号

林业发展指标

单位

2020指标值

2025目标值

1

林地面积

万亩

64.32

64.32

2

森林面积

万亩

59.12

61.30

3

森林覆盖率

36.65

≧38.0

4

林木蓄积量

万立方米

84.08

90

5

林业总产值

亿元/年

24.0

30

6

良种使用率

>90

>90

7

森林火灾受害率

0.3

≦0.3

8

林业有害生物成灾率

3

国家下达指标之内

9

林业信息化率

80

>80

10

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率

≧1.0

第五节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5年,即:2021年—2025年。到2025年,力争森林覆盖率达到38.0%以上,林业总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

第六节 空间分析

经过2018-2020年全区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三年攻坚,荣昌区“十四五”可用于新造林的空间已经十分有限,林业发展总体应转到保护与修复并重、增加数量与提升质量效益并举上来。既因地制宜、实事求是调整拓展国土绿化空间,增加林业用地和森林面积,实现“横向”扩绿增域;又注重科学、多措并举提升森林产出效能,增加绿化总量,提升质量和效益,实现“纵向”提量增收。

森林覆盖率达到38.0%需要增加2.14万亩的森林面积,据《重庆市荣昌区2020年林地变更调查报告》显示,荣昌区拥有疏林地0.3624万亩;未成林造林地0.0039万亩;宜林地0.6300万亩,无立木林地1.9127万亩。另外,还有“四旁”绿化空间1.35万亩。可用于提升森林数量的面积为2.59万亩。因此,到2025年,荣昌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8.0%的目标理论上可行。

第七节 总体布局

坚决贯彻“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方针,基于荣昌区自然资源本底,以濑溪河、清流河两大水系生态涵养带和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等山系生态屏障为主体,以平行山岭、主要支流、交通廊道为补充,结合荣昌区域城镇体系协调发展格局战略部署,按照国家和重庆市对荣昌林业发展要求,依据荣昌区不同区域的区位、自然条件、生态形势和森林资源现状的特点,以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为核心,以特色林业产业发展为重点,以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和提升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做强成渝双城经济圈黄金联结点生态建设为目的,以森林生态网络体系点、线、面整体布局理念为指导,构建形成“一圈、两区、三山、四岸、五廊、多点”的林业发展复合型、立体化、网络化林草生态空间格局。

一圈:以昌元街道、昌州街道、广顺街道、安富街道、峰高街道以及万灵镇在内的区域为荣昌发展核心区。围绕城市绿化美化、城周森林生态建设与保护为重点,打造沿城森林生态屏障,形成外围绿色空间圈,巩固国家森林城市建设,创建山水园林城市。

两区:荣昌南部片区——以双河街道、峰高街道、清江镇、清升镇、直升镇为核心,重点发展笋竹、林下经济、种苗花卉、竹木加工等产业。荣昌北部片区——以观胜镇、清流镇、吴家镇、仁义镇、铜鼓镇、河包镇、盘龙镇、远觉镇、荣隆镇、龙集镇、古昌镇为核心,重点发展柑橘、花椒、中药材、元宝枫等特色经济林产业以及短轮伐期工业用材林培育。

三山:指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三山区域生态屏障。主要生态功能为水源涵养和生物多样性维护,加强国土综合整治和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增强生物多样性维护功能,实施自然保护地优化整合与管理,构筑区域生态屏障。扛起生态旗帜,擦亮绿色本底,筑起“绿色长城”,积极开发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特色品牌,在提升绿水青山颜值中做大金山银山价值。

四岸:指濑溪河、清流河及其支流两大水系四岸生态涵养林带。主要生态功能为两河四岸水土保持、生态修复与消落带治理、沿河四岸景观林带绿化打造,不搞大开发。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生态惠民产业等重点工程,加强森林、湿地、河流生态系统以及保护物种栖息地保护,维护水源涵养功能,加强地质灾害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维护水土保持功能,保障重要河流水质安全。重点打造沿濑溪河流域生态景观廊带,力争把濑溪河流域建设成为长江支流生态保护的示范河段。

五廊:指成渝铁路改线,铁路二环线、南大泸铁路荣昌段、大内高速、安荣合高速为重点的生态廊道绿化。实施以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的生态修复,打造通道生态窗口,建设绿色生态景观廊道。在不影响行车安全的前提下,充分利用通道两侧的土地空间见缝插绿,在沿线两侧原有绿化基础上,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挖掘现有绿化潜力,拓展绿化空间,建设一定宽度的绿色通道,提高沿线绿化水平和规模,使其成为展示重庆“西大门”的重要窗口和特色生态画廊。

多点:包括由湿地公园、森林公园等组成的各类自然保护地,以及高升桥、三奇湖、黄桷滩等大中型水库湿地,百竹园、玉带河公园、古佛山休闲绿道等森林景点,国有林场为绿团,共同发挥水土保持、水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护等生态功能。加强生态系统保护和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强化自然保护地管理能力建设,推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高效生态惠民产业发展,使林草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绿色循环发展的重要部分。

图8:空间布局图


第四章 林草生态保护

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方针,严守森林、湿地、草原、自然保护地生态保护红线,强化全面保护、系统保护、区域保护、联合保护,进一步守好生态存量。牢固树立“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充分尊重生态系统的整体性、系统性及其内在发展规律,统筹考虑自然生态各要素、山上山下、地上地下,以筑牢主城都市区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为核心,严格管控岚峰森林公园、濑溪河湿地公园等生态保护关键空间,统筹保护森林、湿地等重要生态系统,持续加大生物多样性保护力度。

第一节 严格森林资源保护管理

●严格林地管理。组织编制并严格执行新一轮林地保护利用规划,强化林地用途管制和分级管理,严格林地使用审核审批管理,积极引导建设项目节约集约使用林地;严格自然保护地、从严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等“三山”重点生态区域管控,禁止各类开发建设使用林地。严格控制林地转为非林地。加大公益林管理力度,全面实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落实管护责任制,健全管护、监管责任机制,严格保护公益林地,严禁擅自改变公益林的性质、擅自调整公益林地的面积、范围或保护等级。

●严格林木采伐。严格执行森林采伐限额制度和凭证采伐制度,建立公正透明的采伐指标分配体系和规范便民的采伐审批体系,进一步推行落实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工作,创新森林采伐管理机制。差别化管理商品林和公益林、人工林和天然林林木采伐,严管公益林、天然林林木采伐。

●严格森林资源“一张图”管理。以全区国土三调成果为基础,组织开展全区森林资源专项调查,不断完善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数据库、公益林数据库、天然林数据库。

●严格森林资源监管。组织开展“常态化、全覆盖”的森林督查,对森林督查发现的违法案件实行台账管理、定期调度、督促指导、林地限批等措施,确保违法案件得到及时查处整改;探索搭建基于“3S”和大数据的森林监督常态化工作平台,健全森林资源督查图斑整改机制,实现违法图斑限时销号制度,严格依法保护森林资源;完善森林资源监督、森林资源破坏案件发现和执法机制,严厉打击各种破坏森林资源违法行为。

第二节 加强湿地资源保护管理

坚持全面保护、分级管理的原则,将全区所有湿地纳入保护范围,加强湿地用途管制,确因工程建设等需要占用、征收重要湿地应开展对湿地生态系统影响评价;健全湿地占补平衡制度,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和稳定性。建立湿地分级管理制度,实施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以湿地公园、湿地保护区为重点,采取湿地植被重建、污染控制、清理淤泥、生态补水、增殖放流等措施,逐步改善湿地生态环境,丰富生物多样性。加强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重点加强重点保护野生湿地植物及其生境的保护。对重要的水禽栖息地河流、湖泊进行生境恢复和修复,打造良好的水禽栖息地。加强湿地公园基础设施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湿地资源调查、评估,建立湿地资源数据档案。利用“世界湿地日”“重庆市湿地保护周”等节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营造全社会关注湿地、保护湿地的良好氛围。

专栏1:湿地保护与修复工程

1﹒湿地保护与恢复。加大湿地资源保护力度,完善现存湿地类型自然公园公共设施建设,严厉查处破坏湿地资源的违法犯罪行为。重点开展濑溪河、清流河沿岸生态湿地保护修复。

2﹒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争取开展荣昌区湿地公园、划入湿地生态红线范围内的水域、耕地、林地等具备湿地生态功能的区域开展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

第三节 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管理

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草原资源调查监测,摸清全区草原本底,建立草原资源管理数据库。组织编制草原资源保护利用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并严格实施。积极争取国家和市级草原生态保护修复项目资金,加大草原保护修复投入。加强草原资源保护管理,释放防风固沙、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确保草原面积不减少、草地质量不降低。加强草原有害生物防治、检疫和预测预报,组织开展草原禁牧、草畜平衡工作。加大草原保护执法工作力度,依法查处擅自将草原转变为非草原的违法行为,限期恢复草原植被。

第四节 加强生物多样性保

严格落实《重庆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方案》相关要求,开展生物物种定期普查评估,完善全区生物多样性基础数据库。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在区域范围进行网格布点式本地普查和永久样地建设,摸清陆生动植物种群、数量及分布,建立动植物种群、数量、分布及其生境的资源档案,建设野生动植物资源管理系统。以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为载体,分层次建设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性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遗传多样性保护一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基地,开展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保护、保育及修复工程。依托荣昌区自然公园,完善野生动物疫源疫病监测防控体系,实现可视化管理,强化重点区域联防联控。整合完善陆生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稳步提升种群数量,逐步扩大其原生分布区。开展古树名木资源补充调查,完善古树名木信息管理系统,完善数据库,制作单一二维码,加载物联传感器,监测古树的盗伐、移位等工作,切实保障古树名木的存活、正常生长,为依法保护古树名木提供有力依据。

专栏2: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

1﹒生态系统多样性保护项目。以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等为重点,全面保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典型植被生态系统,开展退化森林、湿地生态系统修复;结合智慧林业建设,开展自然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慧监测系统建设。

2﹒物种多样性保护项目。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市级相关要求,开展荣昌区野生动植物资源常规调查,以及珍稀野生动植物专项调查,形成野生动植物资源常规调查报。对区域内分布的楠木、红豆树、黑桫椤等珍贵树木以及野生动物实施重点保护以及公众宣传教育等工作。

第五节 加强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根据国家统一部署继续完成现有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对整合优化后的自然保护地编制总体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和生态保护红线紧密衔接,在严格保护生态的同时,充分考虑原住居民需求和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加大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和岚峰森林公园保护力度,全面落实《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督工作暂行办法》和重庆市自然保护地监督管理办法,优化调整濑溪河国家湿地公园、岚峰森林公园等各类自然保护地,依法依规解决自然保护地设置不合理、划定不科学等历史遗留问题。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强化自然保护地监管,运用林业资源遥感监管平台,推进各类各级自然保护地“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建设,构建形成“平台发现—现场核查—监督执法”的主动发现监管体系,系统提升自然保护地治理能力,科学建立自然保护地体系。建立完善自然保护地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及常态化的监督检查机制。定期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检查大整治,着力推进自然保护地违法违规问题排查整治。至2025年,自然保护地面积比例不低于1.0%

专栏3: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工程

1﹒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项目。按照国家统一部署,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成后,有序开展自然保护地勘界立标,确定自然公园红线,完善自然公园的功能区划,实施自然保护地电子围栏工程,完成勘界立标。

2﹒自然保护地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结合智慧林业,完善自然保护地管护、巡护、公众教育、科研监测、防灾减灾等系统建设;以及完善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问题监管平台,保障运行维护,开展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

3﹒自然保护地巡护能力提升项目。配备巡护相关设施设备,新建或完善日常巡护管理平台。

4﹒自然公园科普教育基地建设项目。在森林公园利用新建或改造现有房屋建设1个自然科普教育基地,配置必要的科普教育设施、设备,配备教学人员,开展科普教育活动等必要的相关建设。

日常运行维持经费。

9:荣昌区自然保护地分布示意图

第六节 加强森林草原防火能力建设

实施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森林防火通信及信息指挥系统、森林防火消防队伍能力建设、森林防火阻隔系统、森林防火宣教系统五大能力建设;着力构建森林防火预防、扑救、保障三大体系;升级完善林区防火通信网络,强化森林草原“天空地”一体化火险监测体系、火险预警和应急通信系统、防火综合管理平台建设。全面提高森林防火装备水平、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预警、监测、应急处置和扑救能力;力争实现火灾防控现代化、管理工作规范化、队伍建设专业化,扑救工作科学化,实现森林火灾的“早发现、早出动、早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森林火灾的损失,达到重点火险区不发生重大森林火灾,视频监测覆盖率达到95%以上,通讯覆盖率达到95%以上,森林火灾受害率稳定控制在0.3‰以下。

一、森林防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

充分利用现代化科学技术及空间技术,提高林火监测时效性和识别能力。结合林区以前建设完成的人工瞭望系统和林火视频监控系统,布设林火视频监控点39个,增设新型森林火险综合监测站2个,配置便携式手持气象仪5台,增设森林火灾红外监测预警系统4套。通过本项目增设的林火预警监测系统建设,进一步提高森林火险预警监测能力,提高预警时效和精度,使林区的瞭望覆盖率达到95%以上。

二、森林防火通信及信息指挥系统建设

建设森林防火火场通信系统(包括新建便携式背负台1套、语音网关1套、手持台1台);建设应急机动通信系统,配备车载台1套、手持机1台;建设森林防火信息指挥系统,升级和完善区级森林防火指挥中心设施设备1套。力争森林防火通讯覆盖率达到95%,做到扑火指挥可视化,提升对森林火灾的综合防控能力。

三、森林防火消防队伍能力建设

全面推进森林消防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高专业消防队伍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与消防实战能力,组建1支30人的区级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在岚峰国有林场组建1支30人的“荣昌区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配置安全防护装备、野外手持GPS、对讲机、割灌机、无人机等专业队伍装备,提高森林消防专业队伍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森林防火阻隔系统建设

建设防火应急通道316.55公里,其中:新建110.64公里,改(扩)建205.91公里;建设巡护便道73.24公里,其中:新建巡护便道71.97公里,清理改建1.27公里;新建森林防火隔离带3.5公里;清理维护防火隔离带、林下通道、生土带共17.2公里;消防水池32口,布设森林消防管网12公里,实现快速以水灭火的目的,有效预防和降低森林火灾发生。

五、森林防火宣教系统建设

在林区交通出入口新建、改建森林防火检查站33个,对现有简易检查站进行标准化改造;增设智能卡口30套,新建宣传碑100座;宣教设备2套、森林防火红外语音电子宣传杆200套;改建物资储备库3间。提高民众的防火意识,消除火灾隐患。

专栏4:森林防火能力与水平提升工程

1﹒森林火险预警系统项目。在重点林区新建森林火险监测站2套,并配备便携式火险监测仪5台。

2﹒“天空地”一体化火情智能监测项目。在重点林区新建林火智能监控服务39套,包括前端系统、网络传输和指挥控制中心;积极开展无人机监测服务,配置无人机2架;实施林下红外线自动报警系统建设项目,新建林下红外线自动报警系统4套,包括红外火灾险探测器、物联网网关和管理云服务平台,在重点林区布设红外火险探测器40个。

3﹒智能防火卡口系统建设项目。在重要路口新建森林防火检查站,对现有简易检查站进行标准化改造;新建森林防火智能卡口30套,改建森林防火标准检查站4个,新建森林防火简易检查站10个。

4﹒火灾预防基础保障设施建设项目。完善重点林区和城市周边林区生物阻隔、工程阻隔网络。新建林区森林消防水池32口;加密道路沿线宣传碑(牌)设置密度,设置宣传碑100座;规划建设防火应急通道316.55公里,其中:新建110.64公里,改(扩)建205.91公里;在岚峰国有林场与674处国储库房交界处及四川泸县边境处、清升镇与四川泸县边境处共新建森林防火隔离带3.5公里;建设巡护便道73.24公里,其中:新建巡护便道71.97公里,清理改建1.27公里。

5﹒初期火情处理能力提升项目。建设国有林场森林消防专业队,新建或改造队伍营房、物资储备库,配齐森林消防水泵、油锯和运兵车等扑火物资装备。配置便携式消防水泵30台,消防车3台,宣传车1辆等。

第七节 加强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

荣昌区地处长江上游,水热条件较好,森林病虫害诱发因素多,发生频率和危害种类繁多。要按照“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采取多种措施,做到早发现、早防治。加强对自然保护地、重点生态区有害生物的监测预警、灾情评估,强化抗性种苗引进、森林经营、生物调控等治本措施,加强对马尾松毛虫、柏毛虫、竹蝗、天牛等病虫害传播扩散源头管理,抓好产地检疫和监管,重点做好种苗产地检疫,推进应施检疫的林业植物及其产品全过程追溯监管平台建设。

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强化执法队伍和专业队伍建设,以松材线虫病等重点林业有害生物为防控重点,实施全区检疫林业性有害生物和突发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工程。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加强重点生态区域林业有害生物防灾减灾能力提升,着力构建集智能化的监测预警、法制化的检疫御灾、专业化的防治减灾、机动化的应急救灾于一体的现代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完成国家“十四五”松材线虫病防控目标。补充完善森防检疫机构的信息化设备,规划建设林业有害生物数据信息管理和分析及预测预报系统,建立疫情数据采集、检疫追溯、远程诊断、社会服务、应急指挥为一体的大数据接收与传输、智能决策与服务的平台。“十四五”期间,全区森林草原有害生物成灾控制率控制在国家下达指标之内,无公害防治率达到85%以上,测报准确率达到90%以上,种苗产地检疫率达到100%,确保全区森林资源安全和生物安全。

专栏5:林业有害生物防治提升工程

1﹒检疫性林业有害生物和突发性有害生物综合治理项目。松林小班实现全域死亡松树山场除治,及小班周边2公里范围内农户家中疫木清理,检疫检查,检疫封锁,及联防联治。全区实施疫木清理2.83万亩,实施松材线虫病受损林分生态修复2万亩。

2﹒林业有害生物防治体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市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中心1个;建立1个县级林业有害生物检测鉴定实验室,配备配套设施设备;建设1个重点区域除害处理基地,配备配套设施设备;开展成渝经济圈松材线虫病综合防控治理。

3﹒林地主要有害生物普查。开展全区森林有害生物普查工作,对发生情况进行趋势预报。

4﹒松材线虫病等检疫性有害生物检疫封锁阻隔项目。开展松材线虫病拟实现无疫情年度检测工作;开展10个林业有害生物检疫检查站卡基础建设;建设林业有害生物基层测报站(点)10个;配备虫情测报仪10套,松材线虫病枯死树监测应用系统1套,APP病虫害调查移动端应用1套。


第五章 林草生态修复

坚持量质并重、以质为要,存量增量并举、优化存量为主的思路,以建成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为生态修复目标,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实现从绿化到彩化美化。构建以濑溪河、清流河为主体,其他支流、水库、渠系为支撑的河岸景观廊带;依托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等,实施森林生态系统休养生息,筑牢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启动成渝双城经济圈荣昌区生态通廊建设,实施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道为重点的道路生态廊带建设。使荣昌的“青山绿水”、“千里廊带”有机融入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廊道”,助推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

第一节 河岸生态廊带建设

统筹实施濑溪河、清流河及主要支流两岸生态修复,着力解决两岸水土流失治理难、造林绿化水平低、城乡生态修复困难多等突出问题。在濑溪河、清流河两河四岸实施饮用水水源地修复工程,开展濑溪河、清流河及其支流进行生态恢复治理及廊道景观林带建设。针对河流两岸生态环境敏感、绿化薄弱断带、生态景观效果不佳等问题,急需开展生态治理和生态修复,实施森林质量提升、生态景观提升和综合效益提升”三提升“,建设滨河景观生态隔离带、消落区固土涵养隔离带“两林带”,增加河流两岸植被覆盖,增强生态防护功能,丰富两岸生态景观,提高生态景观品位,实施湿地生态系统综合治理,促进城乡融合发展。

专栏6:河岸生态廊带修复工程

1﹒濑溪河、清流河湿地生态修复。继续打造提质濑溪河生态景观长廊52公里,绿化清流河18公里。借助饮用水水源地修复工程,水生态修复扩容等项目,对濑溪河、清流河及其支流实施湿地生态修复及其生态景观林带建设,质量提升生态护岸林、水源涵养林0.21万亩。

2﹒濑溪河、清流河消落带生态治理。沿河两岸平缓地段实施消落带生态修复,探索种植适生植物固土、绿化、美化,提升河岸生态景观林带质量。

第二节 道路生态廊带建设

实施以高速公路、铁路、国道、省县道周边为重点的生态修复,打造通道生态窗口,建设绿色生态景观廊道。结合乡村振兴,进一步开展乡村道路路旁环境优化美化,依托山林步道加强“三山”生态屏障圈森林景观廊道和绿色走廊建设。以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积极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发展战略为核心目标,发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金联结点、川渝经济合作桥头堡的作用,高质量高标准建设以南大泸铁路荣昌段、铁路二环线、成渝铁路改线,大内高速、安荣合高速为重点的生态通道;在沿线两侧原有绿化基础上,结合沿线的地形地貌和环境条件,挖掘现有绿化潜力,拓展绿化空间,建设一定宽度的绿色通道,提高沿线绿化水平和规模;通过封、改、补、造、退等措施,科学配置树种,改善沿线山地的林种、树种结构,建成层次多样、结构合理、功能完备的生态景观通道,使其成为展示“重庆西大门”、“川渝合作桥头堡”的绿色窗口。

专栏7:道路生态廊道建设工程

以成渝铁路、高速公路为重点,采取封、改、补、造、退等措施,规划在南大泸铁路荣昌段、铁路二环线、成渝铁路改线,大内高速、安荣合高速等五通廓,共127.8公里(其中:铁路76.8公里、高速公路51公里)沿线两侧红线外耕地5米、林地可视范围内,结合国家林业重点项目,在道路两侧实施彩花、彩叶植物绿化美化,对林相单一、生态防护功能退化的林地进行改造提升,通过森林抚育、补植补造等方式,打造道路绿色生态走廊。到2025年,力争实施道路生态景观林带建设0.55万亩。

10:生态廊道林带建设示意图

第三节 国家储备林建设

以增加森林面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培育大径级木材、增强木材供给能力、增加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储备,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为主要目的,按照“市场主导、政府扶持,金融支持、主体担保,企业经营、林农受益”原则,以国有林场、国有企业为经营主体,鼓励民营企业、专业合作社等参与建设,通过集约人工林栽培、现有林改培、中幼林抚育、松材线虫病疫情林区带状改培等方式建设国家储备林2.97万亩,其中“十四五”期间完成基地建设2.74万亩,调整森林资源结构,增强木材自给能力和基地综合利用水平,维护国家木材安全和生态安全。

11:国家储备林建设基地示意图

专栏9: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

1﹒人工林栽培项目。通过人工林集约栽培,重点营造工业原料林、珍稀树种、乡土阔叶树和大径级用材林等优质高效多功能森林,主要选用杉木、鹅掌楸、枫香等中周期用材林树种及香椿等中周期乡土珍贵树种;配套楠木、香樟、栎类等长周期珍贵树种和柏木等长周期用材林树种;适当栽培少量桉树、大径竹等短周期用材林树种。定向培育工业原料林、珍贵树种和大径级用材林,实施面积0.48万亩。

2﹒现有林改培项目。针对树种结构单一,低效林多、优质林少,中幼林多、成过熟林少,小径材多、大径材少,一般树种多、珍贵树种少,针叶纯林多、混交林少的问题,实施带状(块状)更替、间伐、补植、林冠下造林,精准提升林分质量;培育以乡土树种和珍贵树种为主,具有较高价值或优良材质大径级用材林资源。实施面积2.26万亩。

3﹒森林抚育项目。实施目标树经营法、疏伐、透光伐、生长伐卫生伐、修枝、割灌,改善林木生长条件,调整林分结构。实施面积0.23万亩。

4﹒国家储备林建设配套项目。完善种苗基地、经营道路、防火设施设备、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设施设备、灌溉设施设备、科技推广等配套内容。

第四节 绿色生态屏障建设

荣昌作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黄金联结点、“川渝合作桥头堡”的绿色窗口。依托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濑溪河、清流河、成渝铁路、成渝高铁、成渝高速等联通川渝两地的山脉、河流、交通,持续推进国土绿化美化,有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森林城市群建设,共筑绿色生态屏障。

■强化天然林保护与修复。加快完善天然林管护制度体系,实施天然林用途管制制度和落实天然林保护监管制度,加强管护队伍建设,提升巡护信息化、精细化管理水平;建立天然林退化天然林修复制度,强化稀疏退化林分修复、萌生性乔木型幼林人工促进缩短演化期修复和成过熟针叶林分更新改造修复,实现天然林面积逐步增加、质量持续提高、功能稳步提升。编制出台《荣昌区天然林保护修复规划》,组织编制实施方案,科学修复天然林;制定退化天然林修复制度,强化稀疏退化林分修复、萌生性乔木型幼林人工促进缩短演化期修复和成过熟针叶林分更新改造修复,人工促进其形成地带性顶级群落,开展天然林保护修复效益监测评估;鼓励在废弃矿山、荒山荒地恢复天然植被。积极构建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的自然山体生态屏障圈,推进森林经营,提升森林效益。自然山体以自然恢复为主,辅以人工措施,采取封山育林、抚育间伐、更新改造等措施,改善林分结构,提升林分质量,形成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服务功能强大的地带性稳定自然生态系统。

■退耕还林。巩固提升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将前一轮退耕还林还成果纳入森林资源管理,严禁毁林复垦和随意改变林地用途,并适时开展前一轮退耕还林质量提升。

■重点区域生态保护和修复。以推动森林、河库、湿地生态系统的综合整治和自然恢复为导向,加强森林生态系统保护,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库、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重点开展古佛山、螺罐山、铜鼓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濑溪河、清流河生态综合治理生态修复,加快打造绿色生态廊道建设。

■精准提升森林质量。按照林草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需要,结合森林不同功能进行区划,精准提升森林质量。通过森林抚育、林相改造、退化林修复等等措施,结合不同立地条件,增植、补植有较高季相变化树种,丰富森林层次结构,凸显四季自然变化,构建健康稳定、优质高、季相丰富的森林生态系统

■全域挖潜增绿。充分挖掘现有林地造林潜力,通过宜林地造林,灌木林地补植、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补植管护等措施,提高森林蓄积量。以绿化、美化和改善人居环境为目标,在道路两旁种植行道树,在水系周边种植护岸及水源涵养林,在田边土坎栽植经济树种,在房前屋后和乡村公共区域种植经果树或彩叶林,开展农田林网和农村“四旁”植树。与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相结合,根据农民意愿、开展农业种植结构调整,种植木本油料、特色林果、花卉苗木等生态于经济价值高的珍贵树种和特色经果林,拓展造林空间。与矿山复绿相结合、开展石质山地造林,对矿山料场、坑口等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补植适生树种、增加森林总量,持续提高全市森林覆盖率。

专栏8:绿色生态屏障建设工程

1﹒天然林保护与修复项目。有效管护公益林4.14万亩。

2﹒森林质量提升项目。在全区相关镇街,对灾害损失严重、生态区位重要的区域,力争实施森林抚育、现有林改培、退化林修复等提升森林质量10.36万亩(包括:国家储备林建设现有林改培2.26万亩、松材线虫病除治2万亩、巩固国土绿化提升行动成果,实施森林抚育5.10万亩、巩固提升前一轮退耕还林成果1.00万亩。)

3﹒森林数量提升项目。充分挖掘现有林地造林潜力,通过宜林地造林,灌木林地补植、疏林地及未成林地补植管护等措施,提高森林蓄积量。开展农田林网和农村“四旁”植树,矿山废弃地进行生态修复等增加森林数量2.24万亩(包括:国家储备林建设营造林0.48万亩、新建竹材基地

1.00万亩、道路绿化0.55万亩,河岸生态绿化0.21万亩)。


第六章 林草生态惠民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挖掘林业的多种功能和多重价值,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提升林业产业增加值。“十四五”期间,优化全区林业产业发展理念和思路,加快推进林业产业结构升级,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引进、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竞争力,推进全区生态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一节 发展生态惠民产业

依托林草资源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点发展笋竹、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林产品精深加工、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生态惠民产业,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完善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到2025年,力争林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为社会提供更多的绿色优质林产品,让人民群众更加便捷享受生态服务。

一、笋竹产业

◆积极推进笋竹产业发展。开展低产低效竹林改造和退化竹林修复,尊重自然规律,及时科学采伐,促进竹产品精深加工。依托荣昌区竹子资源优势,积极招商引资,配套建设木竹产品精深加工产业园区,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不断推进竹林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利用竹与城镇、竹与乡村、竹与山林、竹与河流、竹与幽谷、竹与气候、竹与巴渝文化等的完美组合,建设各具特色、功能互补的竹镇、竹岭、竹村、竹谷、竹坊、竹廊等竹元素景区。建设集科研教学、生产示范、旅游观光、科普教育、生态休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百竹生态科技园。

◆优化笋竹产业基地建设。根据全区笋竹资源与产业现状,按照定向培育和“低改为主、新造为辅”的思路,调整竹种结构,扩大竹林面积。加快推进笋用林、笋材两用竹、材用竹林(含纸浆竹林)三大基地建设,着力推动成渝现代高效特色农业带竹产业基地建设。一是高产优质培育以麻竹、毛竹、白夹竹为主的笋材两用竹林基地;二是科学培育以慈竹、硬头黄竹、绵竹为代表的材用竹林;三是适度培育雷竹、绿竹等优良引进笋竹。做大做强“中国麻竹笋之乡”以及“国家麻竹生物产业基地”。满足竹食品、竹浆、竹纤维、竹人造板、竹家具、竹工艺品生产对竹资源的多元化需求。力争达到笋竹产业从资源培育、产品开发、综合加工到市场营销的全产业链示范。

◆创新竹产业模式及产品品牌。积极创建“竹—浆—纸—加工—销售”一体化的制浆造纸新模式;着力打造集竹笋、竹叶、竹材、竹笋加工剩余物为一体的笋竹资源循环加工利用产业链;努力开发建筑用结构竹材、竹能源颗粒、竹缠绕管道等为特色的荣昌笋竹加工新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加快推进以竹笋、竹饮料、竹粽叶、竹车厢板等麻竹产品深加工与品牌建设。推进“荣昌大叶麻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申报,加强“荣昌麻竹”整体形象宣传,打造“荣昌麻竹”品牌,提高“中国麻竹笋之乡”的知名度。

根据荣昌区2020年林地变更数据,荣昌区现有竹林总面积21.14万亩。“十四五”期间,新造竹材基地1.0万亩,实施竹材基地改造6.0万亩。改造“猪沼竹”标准化、宜机化高产示范基地1.0万亩。到2025年,全区竹林基地稳定在22万亩以上,全区竹笋种植基地稳定在15.0万亩,竹材基地达到7.0万亩。力争实现年产鲜竹笋15.0万吨,竹材10.5万吨,竹产业预计年产值达到1.5亿元以上。

专栏10:笋竹产业基地建设

1﹒竹笋基地建设。以双河、峰高、荣隆、昌元、仁义、盘龙等镇街为重点,加快推进以麻竹为主、绿竹和雷竹为辅的笋竹基地建设,改造“猪沼竹”标准化、宜机化高产示范基地1.0万亩。到2025年,使全区麻竹、雷竹、绿竹种植基地稳定在15万亩。

2﹒竹材基地建设。以双河、广顺、荣隆、清升等镇街为重点,改造以楠竹、慈竹等为主的材用竹林基地6.0万亩,新建竹材基地1.0万亩。到2025年,建成竹材基地7.0万亩。

3﹒竹产业基础设施建设。新建生产运输道路50公里、生产管护便道100公里、灌溉管网50公里、蓄水池0.15万立方米。

4﹒竹产业加工。建成竹材削片、拉丝、编席等集中加工点1个,竹笋去壳、清洗、冷链仓储、烘干等集中加工点1个,竹材、竹笋就地初加工率达到75%以上,培育林业龙头企业2家以上。

12:荣昌区竹产业基地分布图

二、林下经济产业

遵循宜养则养、宜种则种、宜采则采原则,大力发展以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产品采集加工、森林景观利用为主要内容的林下经济。重点推进“林笋、林菜、林药、林禽”以及“猪、沼、竹”林下循环经济五大模式建设。依托国家级林下经济示范区,构建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为骨干,其他组织形式为补充的林下经济新型生产经营体系,推动林下经济集群发展;建设林下产业示范基地,推广先进经验和模式,引进、扶持示范龙头企业,重点发展一批具有荣昌区域特色的林下食品、药品、饮品等知名品牌,促进林下经济精深加工,提升林下经济产品高质量发展。“十四五”期间,在已实施林下经济17.89万亩的基础上,新建林下经济产业基地3.0万亩。到2025年,林下经济产业基地达到20万亩以上,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

专栏12:林下经济产业重点项目

1﹒林笋模式。重点培育麻竹、绿竹、雷竹等林—笋种植基地1.0万亩。

2﹒林菜模式。发展竹荪、木耳、大球盖菇、南瓜、芥菜等林下食用菌以及特色蔬菜种植。建成林菜产业基地1.0万亩。

3﹒林药模式。推进麻竹林下套种玉竹、玉簪,天冬,白芨、黄精等中药材种植。建成林下中药材种植基地0.3万亩。

4﹒林禽模式。适度发展林下养鸡、养鸭等养殖业,发展林禽养殖基地0.2万亩。

5﹒林畜牧循环模式。提升“猪、沼、竹”林下循环经济模式建设,新建林畜牧循环模式基地0.5万亩。

13:林下经济产业基地布置图

三、经济林果产业

坚持适地适树、良种良法、量质效并举,推动品种改良和树种结构调整。以各镇街现有产业基地为基础,结合森林质量提升等生态修复工程,重点重点发展柑橘、花椒、中药材、元宝枫、构树等特色经济林,推动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建设,示范引领各类经营主体加大经营投入,促进特色经济林提质增效。

(一)柑橘产业基地。

依托四川内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荣昌区黄桷滩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依据荣昌区《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以黄桷滩水库为中心,以晚熟脐橙为主导产品,其它品种为辅、多业主、多基地、大产业”的思路扩大晚熟柑橘产业规模,建设标准化柑橘园、标准化柑橘种植基地。基地重点布局在清流镇、吴家镇、观胜镇、盘龙镇、铜鼓镇、昌州街道等6个镇街。到2025年,建成荣昌区柑橘产业基地10万亩。在已建成柑橘产业基地3万亩的基础上,改造建设7万亩。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5.0亿元以上。

(二)花椒产业基地。

按照适地适树,良种良法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农民意愿,以广顺街道为核心,建成以青花椒、无刺花椒为主导品种的产业基地,按规模适中的原则,形成规模经营。基地主要布局在铜鼓镇、广顺街道、安富街道3个镇街。到2025年,建成花椒产业基地0.7万亩,已实施0.55万亩,新建设规划0.15万亩。项目建成后预计年产值将达到0.5亿元以上。

(三)中药材产业基地。

根据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农民意愿,按照“产业兴村、中药富民”的原则,进一步扩大优质中药材种植面积,提升规模化经营水平,鼓励发展中药材康养旅游,拓展中药材康养、休闲、观光、体验等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建成以枳壳、白芷、皂荚、丹参、芍药、佛手等为主导品种的中药材基地。基地主要布局在观胜镇、古昌镇、安富街道3个镇街。到2025年,建成中药材产业基地0.35万亩,已实施0.1万亩,新建设规划0.25万亩。建成后预计每年新增产值0.5亿元。

(四)元宝枫产业基地。

根据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农民意愿,以远觉镇为核心,在周边乡镇适生区域发展元宝枫种植,按规模适中的原则,形成规模经营。到2025年,建成元宝枫产业基地0.5万亩,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新增产值0.25亿元。

(五)构树产业基地。

按照适地适树,良种良法的原则,根据市场需求,政府引导、农民意愿,以仁义镇为核心,在周边乡镇适生区域发展构树种植。到2025年,建成构树产业基地0.2万亩,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新增产值0.06亿元。

专栏11:经济林果产业建设重点

1﹒柑橘产业基地建设。以清流镇为核心,以晚熟脐橙为主导品种改建柑橘产业基地7万亩。

2﹒花椒产业基地建设。以青花椒、无刺花椒为主导品种,在铜鼓镇、广顺街道、安富街道等适生区域,新建花椒种植基地0.15万亩。

3﹒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以观胜镇为核心,辐射发展古昌镇、安富街道,建成以枳壳、白芷、皂荚、丹参、芍药、佛手等为主导品种的中药材种植基地0.25万亩。

4﹒元宝枫基地建设。以远觉镇为核心,在吴家镇、观胜镇适生区域新建元宝枫产业基地0.5万亩。

5﹒构树基地建设。以仁义镇为核心,在荣隆镇、盘龙镇周边乡镇适生区域新建构树产业基地0.2万亩。

14:特色经济林产业基地分布图

四、林产品精深加工业

服务国家木材安全保障需要,以实施国家储备林建设工程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夯实木材加工和流通贸易业产业发展基础。因地制宜发展木材加工和木竹家具及工艺品制造、人造板制造、木竹浆造纸和纸制品、木本油料、果蔬、茶饮料、笋竹产品、森林食品、森林生物制药等林产品精深加工业。提升木材加工和家具生产等产业集群化、规模化、链条化发展程度;用好贷款贴息政策,扶持培育一批林业龙头企业,发展木竹胶合板、刨花板、层积板、地板、纤维板等产品加工制造业。持续开展林业龙头企业监测命名,带动市场化发展。加强林产品流通与贸易体系建设,积极参与发展以纸及纸制品、木制品等流通贸易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港桥产业园建设。创新林产品加工贸易发展模式,引导建立低碳、低耗、循环、高效的绿色加工体系,形成“资源—加工—产品—资源”的循环发展模式。引导林产品加工业与旅游、教育、科普、养生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促进林业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依托区域内的林业龙头企业,联合全国大专院校开发各类林产品,创建荣昌特色林产品品牌。据荣昌区2020年统计年报显示,各类林产品加工产值达到了17.5亿元。“十四五”期间,积极培育各类林业龙头企业5家以上,创建林产品品牌3个以上。实施一批竹产品、木材、花椒、柑橘、森林药材等各级各类林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建立以竹笋及竹饮料、竹车厢板和建筑用结构材、竹粽叶、竹能源颗粒、竹缠绕管道等为特色的荣昌麻竹加工产业,延伸产业链条。到2025年,力争荣昌区林产品加工业产值稳定达到17.5亿元以上。

五、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产业

推动生态旅游和森林康养产业发展,打造内涵丰富、特色鲜明的精品景区、精品线路、精品服务。依托森林、湿地、自然生态村落、古树名木、特色产业基地等资源禀赋,以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县、森林康养基地、森林人家、绿色示范村等创建为载体,引导发展生态旅游及森林康养产业高质量发展。优化乡村旅游格局,加快“成渝都市休闲度假区”建设。

●拓展生态旅游产业。根据全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国有林场及其他森林生态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和自然文化资源特征,拓展生态旅游产业;持续推进全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古佛山休闭森林步道、三奇湖水库、黄桷滩水库等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景点建设。积极开发竹制旅游纪念品、生态产品等。以森林生态文化为载体,逐步建设和完善一批生态旅游吃、住、行、游、购、娱要件,形成全区生态旅游产业体系。努力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县。

●构建森林康养产业模式。以一圈三山和森林公园等为载体,重点打造城区森林康养创新发展核心区;依托古佛山、锣灌山、铜鼓山的原生态植被和地形地貌等资源优势,构建三大森林康养重点发展片区;依托茶文化、竹文化和橘文化等特色森林文化优势,以古佛山生态环境、岗峰林场森林资源,峰高麻竹、黄桷滩血橙为重点,构建森林康养特色发展区。

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生态经济兼用林,以麻竹和柑橘生态产业发展基础,建立森林康养示范基地。以林业大户、家庭林场、林业专业合作社等为经营主体,为城市游客提供吃、住、游、购等服务,积极培育“森林人家”。通过改造、新建等方式,完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自然生态村等生态康养基地的交通设施、游客中心、住宿餐饮等设施。针对不同类型康养模式,推进康养服务设施建设。到2025年,建设设森林生态康养体验基地3个,发展森林人家10个。

●优化乡村旅游格局。促进生态、康养、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构建“一带一轴”的乡村旅游格局。依托黄桷滩水库自然风光及周边荣昌血橙、中药材等特色产业优势,以清流、观胜、铜鼓为重点,用好清流镇马草村、黄林桥桃花岛、银河药用植物园、铜鼓山红色景点等具有旅游潜力的乡村旅游资源,发展采摘、观光、游憩、休闲度假等“旅游+”模式,打造田园式体验观光旅游带。依托笋竹、茶叶等特色产业,以清升、安富、荣隆、清江、河包、万灵为重点,打造清江“河岛”、荣隆“久宿”、河包“原乡”等乡村特色旅游打卡点,提档升级清升古佛山景区、万灵古镇,布局民宿、农事体验、休闲康养等旅游业态和品牌赛事,构建产、城、人、文“四位一体”的乡村旅游格局,打造休闲体验乡村轴线。

专栏12:森林旅游与森林康养工程建设

1﹒生态旅游项目。持续推进全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特色生态旅游精品线路和景区景点建设;积极推进古佛山森林步道建设;积极开发竹制旅游纪念品、生态产品等;积极创建全国森林旅游示范区县。

2﹒森林康养基地建设项目。依托古佛山生态环境、岚峰林场森林资源优势,结合乡村振兴,助推古佛山、岚峰林场森林公园一体化发展,构建森林康养特色发展区。依托森林、湿地、自然生态村落、古树名木、特色产业基地等资源禀赋,深入挖掘当地生态文化及历史文化资源,创建森林康养基地3个。

3﹒森林人家培育项目。围绕“建设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战略定位,着力发展生态旅游产业,新发展森林人家10家以上。

15:生态旅游与森林康养基地示意图

第二节  弘扬生态文化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要求和新部署。弘扬生态文化要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决策部署,把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会贯通到林业工作的各个方面、领域、环节,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不断挖掘、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活动创建。积极组织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生态文化活动,努力打造有特色、有影响的生态文化活动品牌。一是定期开展生态文化主题活动。结合国际国内重大节日和重要节点,根据荣昌区自然资源特点和受众及其需求等实际,开发具有特色的生态文化活动,满足不同受众在不同季节对不同自然知识和生态产品的需求。二是积极培育生态文化活动品牌。针对青少年、中青年、中老年不同群体生态需求,积极开展自然研学、森林体验、自然艺术、生态康养等活动,培育一批生态文化活动品牌。组织艺术家走进大自然、大森林采风,大力创作歌咏自然的小说、诗歌、乐曲、绘画、摄影及电影、电视剧、舞台剧、短视频等生态文化精品,以优秀的文化艺术作品鼓舞人感染人。

■生态文化理念传播。加大生态文化传播力度,使其成为全社会主流文化。一是在全社会普及生态科学知识,培养和提高人们的生态道德素质,把增强生态文明意识、强化生态文明理念上升到提高全民素质的战略高度,广泛宣传生态文明的世界观、价值观、伦理观和正确的政绩观、财富观、生活观。二是加强对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文明教育,将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内容纳入各级党校干部培训课程之中,融进党风政风和民风民俗中,努力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的良好氛围,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理论支撑、精神动力、文化条件和智力支持。三是加强对大学生、中小学生的生态文化教育,编写一批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通俗教材。四是加强对企业、城乡社区等基层群众的生态文明教育和科普宣传,积极组织开展植树节等节日纪念活动,强化纪念活动的文化色彩,增加公众接受生态文明教育的机会,营造良好氛围,不断提高全民生态文明素养。

■生态文化能力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化能力建设,多渠道培养生态文化人才,建立健全生态文化标准体系,着力提升生态文化活动的规范化水平。构建生态文化标准体系,推广应用生态文化活动标准规范。加强生态文化标准化工作监管。强化生态文化标准规范的实施应用监督,运用质量监测、专家评估、现场检查等多种有效方式,定期对生态文化基地建设与管理、社会组织和从业人员、课程和教材开发等标准规范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促进生态文化各类标准的贯彻实施。四是加强对自然保护地和社会公益机构生态文化从业人员以及社会志愿者的专业培训,强化生态文化先进理念和专业能力,提升生态文化专业水平。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知名团队和知名专家,夯实生态文化中坚力量,不断扩大生态文化吸引力、影响力。

专栏13:生态文化产业建设项目

1﹒绿色示范村创建项目。巩固森林城市建设成果,积极融入成渝经济圈森林城市群建设。结合乡村振兴战略,搞好城区、场镇绿化。建设一批集生态、休闲、健康、产业的绿色示范村。到2025年,新创建绿色示范村5个,建成绿色示范村45个以上。

2﹒“四旁”绿化及乡村公共休闲绿地建设项目。全区所辖21个镇街80个村(社区),建设农村公共休闲绿地10处共300亩;农村聚居点绿化、美化500个;农村公路绿化美化100公里;开展送苗木下乡活动,发放桢楠等名贵乡土树种,用于“四旁”绿化200万株。

3﹒古树名木保护与修复项目。在全区开展10株古树名木保护与修复。


第七章 林草能力建设

持续加强林草基础能力建设,补齐能力建设短板,不断提高推进林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实现从粗放向精细转变,进一步增强生态治理效能,提升重庆林业“智治”水平,推进林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为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第一节 智慧化建设

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智能重镇、智慧名城”工作部署,以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立足林草需求,辐射其它相关行业,服务全区人民,遵循“集成协同、数智引领”的原则,以“114”总体架构推进全区智慧林业工程建设,即搭建一个“云+感知”新型基础设施底座,构建一个大数据支撑平台,形成“资源一张图、感知一张网、监管一平台、服务一条链”四大智慧化应用体系。建设全区森林资源大数据库和“智慧林业”信息化平台,打造智慧林业基础支撑体系,筑牢智慧化应用基础。面向林业资源监管、营造林管理、林业监测预警与防火、林业生态监测与评估、森林资源变化监测、林业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等林业监测应用需求,建设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无人机巡检监测系统,升级建设护林员巡护监管系统。开展核心智慧应用建设以及已建设系统升级完善,进行数据资源同步更新,数据标准持续优化。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5G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大数据平台及系统应用建设基础上,优化大数据库建设,实现林业数据资源的全面汇聚与标准统一。全面提升荣昌区林业“智治”水平。

专栏14:“智慧林业”建设工程

1﹒数字化基础建设项目。包括大数据库(公共基础数据库、专题应用数据库及行政管理数据库)建设及大数据平台功能系统以及数据标准、数据安全体系建设。形成森林资源数据“一张图”“一个库”的林业基础数据。加强对各类数据进行实时更新和传输;加强与相关部门沟通合作和资源共享。

2﹒感知体系及智能化应用建设项目。“感知一张网”建设:包括“天空”监测、重点林区数字超短波应急网络建设、卫星遥感监测系统、无人机巡检监测系统、巡护管理系统等建设;智能化应用建设:包括“资源监管类应用子系统、生态保护类应用子系统、生态修复类应用子系统、生态产业类应用子系统等”;“服务一条链”建设:包括“行政审批系统、公众服务系统、视频会商系统、林业协同办公系统、林业项目监审系统、档案管理系统、林业资源大数据可视化系统等建设”。建设1套智慧林长规范化管理系统;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智慧监测系统;每个自然保护地试点建设电子围栏1套,包括多功能电子界桩、管理系统等;建设重大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重点区域、重点企业、检疫检查站卡远程监控系统;及其他辅助硬件设备建设。

第二节 林草资源监测能力提升

建立全区森林资源大数据库和“智慧林业”信息化平台,开展森林资源管理“一张图”年度更新、湿地资源监测与评价、森林蓄积量年度监测、自然保护地监测、国土绿化成效监测等林草资源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构建林地生产力等级评价标准、森林资源监测综合评价标准体系、低质低效林标准、高质量林分评价标准(总生产量、连年生长量、出材量、生态系统稳定性、抗灾能力等)和绿色村镇(乡村)评价标准等森林资源监测评价标准体系。强化林草资源监督、案件发现和执法机制。完善森林资源监测体系,持续提升森林资源监测站基础设施设备,逐步实现森林资源管理信息网络化。

第三节 高质量林草种苗供给保障

围绕高质量林草种苗供给保障体系建设总目标,加快推进全区林木良种基地升级改造和树种结构调整,积极推广高世代育种及良种基地营建技术,大力使用珍稀、珍贵及优良特色乡土树种选育,针对性开展优良品种引种驯化及林木品种审(认)定。围绕生态廊道建设、国家储备林建设等重点工程,持续强化荣昌区保障性苗圃建设,编制“荣昌区保障性苗圃建设实施方案”,积极推广运用新型育苗技术,大力推广使用良种壮苗造林,实现良种质量、产量、使用率“三提升”。建立林木种苗质量监管信息管理平台,加快推进林木种苗规范化监管步伐,加大对侵犯植物新品种权和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行为的打击力度,逐步实现种苗质量监管常态化、信息化,全面推动林草种苗高质量发展。

一、林木良种基地建设

加强现代生产技术设备的应用,推进林木良种基地抚育、施肥、灌溉、采种、种子处理机械作业和种子低温贮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种子产量和种子质量。以国有林场为主体建设国家级、市级林木良种基地,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进行建设,通过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为荣昌区林业工程用提供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且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林木良种。

二、保障性苗圃建设

按“荣昌区保障性苗圃建设实施方案”、分步实施,把国有林场保障性苗圃建设成为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应用和市场紧缺的乡土、珍贵等特殊树种苗木生产,以及国家投资等公益性造林绿化项目林木种苗供应的重要基地。根据《苗圃建设规范》(LY/T1185-2013)要求,苗圃功能区规划为生产作业区和辅助用地构成,其中生产作业区包括育苗区、移植区、大苗区等,辅助用地包括道路、办公室、排灌设施、蓄水池和废弃物处理区等。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苗圃电力设施、灌溉设施、温室大棚和自动荫棚等先进育苗设施设备。以国有岚峰林场为建设主体,把保障性苗圃建设成为新品种培育、新技术应用和市场紧缺的乡土、珍贵等特殊树种苗木生产,以及国家投资等公益性造林绿化项目林木种苗供应的重要基地。按照“政府引导、业主实施、市场运作”的原则,对速丰林、生态林种苗实行订单育苗。加大政府引导扶持力度。推进全区种苗生产基地化、造林良种化、质量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种苗产业化,保障生态绿化工程种苗。

专栏16:高质量林草种苗供给保障工程建设

1﹒保障性苗圃建设项目。在荣昌区国有岚峰林场建成保障性苗圃基地300亩,规划新建智慧大棚1个,占地1296m2,新建简易大棚1个,占地400m2。建成后前两年培育苗木80万株,两年后年培育苗木达到60万株,主要品种为楠木、香樟、红枫、无患子等生态林、特色经济林、珍稀树种。

2﹒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项目。按照国家营建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等有关规定进行建设林木良种基地,升级改造林木良种基地面积100亩。为荣昌区林业建设提供品种丰富、品质优良、且具有良好适应性的林木良种。

16:荣昌区保障性苗圃建设规划示意图

第四节 林木种质资源调查、保护与开发利用

开展并完成林木种质资源普查任务,全面摸清全区林木种质资源家底。编制荣昌区林木种质资源目录,建立《荣昌区林木种质资源信息管理系统》和全区林木种质资源标本库,将普查成果转化为数字化信息,组织开展林木种质资源相关科普教育活动。编制并实施《荣昌区林木种质资源调查收集与保护利用规划》。建设1个具有荣昌地方特色的林木种质资源库,加强对特有珍稀珍贵林木品种种质资源保护,积极开展林木种质资源评价、创新利用,深度挖掘林木种质资源潜力,充分发挥林木种质资源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林业生物安全和林业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第五节 国有林场提档升级

加大国有岚峰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实现生产生活条件从“有”向“优”转变,资源管护科技手段从“无”向“有”转变,进一步夯实林场发展基础。协调将国有林场各类基础设施统筹纳入市、区县政府相关建设计划,持续开展电力升级改造,协调交通部门落实国有林场场部连接道路建设养护责任,加强管护站连接路、森林防火应急道路建设,开展消防水池、管网建设,大力实施国有林场管护用房建设项目,全面完成功能不齐全管护站的改造。推进信息网络建设,力争全覆盖。着力加强森林资源管护手段建设,扩大“智慧林场”试点范围,积极融入智慧林业工程建设。逐步提升生态公益服务设施水平,不断提升国有林场可进入度。开展智慧国有林场示范。发挥国有林场人、地、技优势,在保障性苗圃、良种基地、种质资源库、森林经营、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等方面发挥示范作用,建立林业高质量发展样板。

第六节 林业安全生产

全区林业安全生产责任体系更加严密、安全监管体系更加完善、工作机制更加健全,林业安全意识显著提高,不发生重特大林业安全生产事故,初步实现林业安全生产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压实林业安全生产责任。协助开展林业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推进林业安全生产相关标准建设,编制区级林业安全生产应急预案、巡查工作方案等规范性文件,建立有奖举报制度,加强激励约束。广泛开展林业安全生产宣传,加强新闻宣传报道,开展警示教育,增强安全意识。

第七节 林草执法能力

林草执法应抓住“依法打击”牛鼻子,聚焦“规范化”建设,从构建权责明确、行为规范、协同顺畅、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林业行政执法机制入手,着力增强履职尽责能力。健全完善执法机构设置,整合执法力量,组建区级执法专家辅助团队,探索执法辅助人员配备机制,制定林业执法培训纲要,组织岗位练兵比武,执法人员集中轮训每年不少于15天。制定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加强执法保障。着力增强公正执法能力。建立川渝两地行政处罚裁量权基准动态调整机制,统一行政执法评议考核机制。建立重大案件备案与联合督办制度,建立川渝两涉林司法鉴定绿色渠道。建立执法案件管理平台,推行网上办案、探索移动办案。着力增强打击查处能力。加强林区秩序研判,开展川渝毗邻区域执法打击系列专项行动,建立动态打击整治常态机制。建立协同机制,实现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有效衔接。建立片区联防制度和外部联动机制,建设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着力增强质量监督能力。研究制定林业行政执法职责事项清单,推进执法“三项制度”建设。健全完善执法内部和外部监督机制,探索建立案件审查委员会机制。健全执法过错责任追究和案件终身负责制度,实现执法过程透明化。


第八章深化林草改革创新

围绕做好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惠民、能力提升四篇文章和实施“十大林业工程”的总体要求,精准把握、精细解决推进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从监管机制、激励机制以及生态价值实现机制等方面,着力推进全区林业草原体制机制改革和科技创新。

第一节 林草机制改革

一、全面推行林长制

在总结林长制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行实施林长制。以保护林草生态资源为目标,以压实地方党政领导干部责任为核心,以制度体系建设为保障,以监督考核为手段,统筹协调保护生态与保障民生关系,聚焦山林资源保护发展重点工作,实行最严格的山林资源保护制度,构建党政同责、属地负责、部门协同、源头治理、全域覆盖的山林资源保护发展长效机制,切实筑牢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按照“分级负责”的原则,建立区级、镇(街道)、村(社区)三级林长+网格护林员工作组织体系,各级林长对本区域山林资源保护发展负总责,着力建立健全山林资源保护发展、山林资源损害问题发现与整治、林长制绩效考核评价等工作机制,完善相关治理体系,压实各级党委、政府保护发展山林资源的主体责任。加强网格护林员队伍建设,强化源头管理。坚持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运用大数据、智能化等手段,加快“智慧林长”建设,突出生态功能重点区域,中心城区以“山”为界,实行“一山一长、一山一档、一山一策”,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其他区域以“林”为界,着力提升山林资源管理水平。

二、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

按照“最多跑一次”的要求,全面梳理权责清单,推进简政放权,减压审批事项。严格遵循“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原则,实行“一站式服务”,公开办事指南和政务信息,压缩办理时限,提高办事效率,推动审批再优化、流程再精简、服务再提升,切实解决“办证难、办证繁、办证慢”的问题。落实“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创新监管方式,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制定系列监管规范措施,将项目随机抽查与督查稽查相结合,关注审批办结事项实施进度,跟进指导,对发现问题的责令限期整改。依托重庆市信用信息平台,加强信用信息归集,形成信息共享机制,严格执行“红黑名单”“逢办必查”及“联合奖惩”制度,进一步惠企便民、优化环境、激发活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

三、建立健全生态保护的监管机制

以全面推行林长制为龙头,建立“三级”林长责任体系,形成统一指挥、上下联动、齐抓共管促进森林草原资源保护发展的工作格局。推进日常巡护、问题发现及整治、执法、巡查督导、检查验收、考核评价全链条制度化、体系化,形成监管工作闭环。充分发挥生态护林员、天保护林员、林业信息员的“前哨”作用,外聘管护人员作为补充,完善网格化巡护体系。依托智能监测、群众监督、媒体监督、人大政协民主监督等,多渠道把问题发现、制止在早期。推进问题清单化、销号制,彻底整治各类问题。坚持局领导包片联系督导,探索建立暗查暗访与明查巡查相结合的制度,借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好经验,发现问题当面交办督办。认真落实《森林法》要求,科学设置对区县政府在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森林防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等方面的考核权重和指标体系。

四、建立健全生态修复的激励机制

充分发挥市场化运作机制作用,切实把所有权、经营权、处置权、收益权落到实处,实现想种树、能经营,可流转、可处置,有权属、有收益,鼓励社会各种主体参与生态修复。探索“互联网+全民义务植树”基地建设、认建认养、先造后补、以奖代补、赎买租赁等机制,引导全社会以多种方式进行国土绿化。落实“谁造谁有”政策,凡是在宜林荒山、荒地、荒滩、房前屋后、自留地、自留山等地块种植的林木,可以依法申办不动产登记证书,可以享有林木收益,可以抵押向银行申请贷款,可以流转给其他主体。依法自主经营商品林,在符合生态区位保护要求和不影响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可以合理利用公益林林地资源和森林景观资源,适度开展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积极研究在非资源消耗前提下,规范管理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湿地公园等特许经营权问题,统筹好保护和利用。在营造林达到一定面积的地方,试点开展占用一定比例的林地、湿地用于道路、管护用房、宣教设施等生产经营设施建设。

五、建立健全生态价值的实现机制

全面调查森林、湿地、野生动植物的实物量,界定清楚范围、权属、位置、面积等情况,研究制定生态价值资产评估核算标准和办法,量化林业生态价值的底数。依托重庆土交所、涪陵林交所等市场平台进行交易变现,制定交易规则,防控交易风险,规范市场环境。实施提高森林覆盖率横向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和资金互补,促成更多的森林覆盖率指标买卖。推广非国有林生态赎买机制,促进集体、农民等通过造林绿化、保护森林获得更多的财产性收入。启动经营性项目业主落实生态价值量占补平衡、购买或提供林票改革试点。常态化推进林业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研究损害调查、评估鉴定、生态修复等环节的技术标准和规范,加大赔偿责任和赔偿额度,进一步体现林业的生态价值。

第二节 林草科技创新

一、林草科技支撑建设

深入推进以践行“两山论”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加大生态修复、生态保护、生态惠民、能力提升等重点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关与应用技术研究,集成示范与推广林业先进适用技术,强化林业技术标准使用,优化林业科技平台。到2025年,林业科技贡献率达到80%以上,林业标准使用率达到90%以上。

(一)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加大引进先进林业技术力度,利用国内外先进林业科学技术,建立科研院所、高等院校与企业的合作机制,搭建以企业创新为主体、面向林农的创新服务平台。建立健全林业科技推广机构,鼓励各类科技型林业企业创新创业,激发广大林业企业的创造活力,重点支持“互联网+”现代林业等平台建设,积极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区域林草创新中心建设。

(二)科技创新技术研发。

强化林业科技攻关和关键技术研究,切实提高林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支撑林草生态系统修复、建成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方面。荣昌区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桥头堡及黄金联接点,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区,应立足于提升三山两片、两河四岸等生态环境品质为研发重点。积极开展森林质量提升、重要河库消落区治理、森林景观打造等科技研究,加大技术集成和推广示范力度。二是支撑国家储备林建设方面。以增加森林面积、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增强木材供给能力、增加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储备,维护国家木材安全。三是支撑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方面。加强科技研发合作,推动两地林草科技创新联盟建设,加强成渝两地科技人才资源专家共享。荣昌区作为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川渝合作先行示范区”,率先开展区域科技合作示范,启动“隆荣”智慧林业示范区建设。四是支撑脱贫攻坚及乡村振兴方面。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加强笋竹产业、林下经济、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方面科技支撑。重点推进以林下种植、养殖、休憩为主的林下经济关键技术研究。积极支持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大叶麻竹、低山核桃、无刺花椒、荣昌血脐等良种丰产培育及技术推广,支持脱贫致富效果明显的中药材良种选育及先进栽培技术。

(三)科技创新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

创新体制和机制,完善成果转化激励政策,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推进产学研用结合,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主体作用,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加快成果转化,探索建立新型、协作型、以市场为导向的林业科技推广服务体系,实现地方政府、农民、企业、科研机构和科技人员五赢的高效运营模式。完善科技推广体系建设,以“互联网+”模式构建技术创新与推广服务专家团队、首席推广专家、责任林技员、农民技术带头人四级联动的新型林技推广网络,着重加强基层科学技术推广队伍建设,建全完善林业科技推广中心,加快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工艺、新机具,建设技术含量高、标准实施全、示范效果好、增收致富快的科技示范基地5处。

专栏17:林草科技支撑建设

1“十四五”林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着重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特殊立地森林生态系统恢复、健康森林培育、林业生态系统效益监测、湿地生态系统恢复与治理、林业有害生物和森林火灾防控等方向的技术集成创新。重点推进以林下种植、养殖、休憩为主的林下经济关键技术研究;推进以花椒、柑橘、中药材等经济林为主的高效经营利用关键技术和复合经营、园艺化、精细化和生态化栽培管理技术研究;“十四五”力争开展5项林草关键技术研发项目。

2﹒林草科技成果推广普及项目。开展5项林草科技成果推广普及。推进具有本地资源优势的大叶麻竹、低山核桃、无刺花椒等良种选育及栽培技术推广;积极开展笋用林、材用林、笋材两用林高效丰产培育新技术、竹林副产物综合利用开发与集成示范等方面的研究。

3林草集成创新示范基地建设项目。提档升级麻竹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加强国家林下经济示范县建设。“十四五”力争建设1-2个林草集成创新示范基地。

4成渝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项目。加强川渝林草协同合作,建设成渝协同创新示范区,全面参与成渝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区域林草创新中心建设。

二、林草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建立以教授(研究员)、高级工程师等学者和专家为主体的林草事业高质量高效益发展的科技智囊团队。进一步构建由市级首席林业专家团队、林草科技专家组、林草科技特派员和林草领域乡土专家以及广大林业科技人员组成的多层级、多元化的林草科技推广队伍体系。积极争取增加基层林草技术人员数量,完善基层林草技术推广人员培训机制,增强林草从业人员科学素质,不断强化新发展阶段全市林业改革发展科技支撑,着力促进林草业高质量发展。


第九章 投资概算

第一节 估算依据

◆《防护林造林工程投资估算指标》(林规发〔2016〕58号);

◆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渝水[2014]23号文颁发的《重庆市水土保持工程概(估)算编制规定》(2014年版)及相关配套文件;

◆重庆市水利局、重庆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发布的渝水基[2011]97号文颁发的《重庆市水利工程设计概(估)算编制规定》(2011年版)及相关配套文件;

◆《林业建设工程造价信息》2017年度下册;

◆《重庆市造价信息网》2020年造价信息;

◆重庆市地方标准《造林工程计价定额》(DB50/T707-2017);

◆重庆市现行各项有关建设费用文件。

第二节 投资估算

经测算,“十四五”期间全区林业规划总投入18.55亿元,其中:

林草生态保护投入4.62亿元,占总投入的24.91%;

林草生态修复投入1.73亿元,占总投入的9.33%;

林草生态惠民投入11.07亿元,占总投入的59.68%;

林草能力建设投入0.98亿元,占总投入的5.28%;

林草创新改革投入0.16亿元,占总投入的0.86%。

第三节 资金筹措

荣昌林业主要建设任务资金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方式多渠道筹集。各牵头部门根据职责分工,按照“渠道不变、各负其责”原则,根据区政府整合资金的具体要求,确保部门筹措资金及时到位,扎实推进绿化造林工程全面实施。

6:荣昌区林业“十四五”发展规划投资汇总表

编号

发展路线

投资估算(万元)

资金筹措(万元)

备注

国家

市级

区县

社会

总计

185520

15065.4

46881.35

51238.25

72215

林草生态保护

46166

6540.9

15668.6

23416.5

420

林草生态修复

17329

4159

2939

3227.00

7004

林草生态惠民

110653

3217.75

22829.5

20939.75

63666

林草能力建设

9822

1147.75

4119.25

3480

1075

林草改革创新

1550

-

1325

175.00

50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组织保障

坚持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把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指示、批示精神,作为规划实施的方向引领和政治保障,强化政治机关意识,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建立科学系统的林长制责任体系,以“林长制”促“林长治”。严格落实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持续将完成森林资源保护发展目标和森林防火、重大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等情况纳入发展实绩考核。深化拓展林草对外合作与交流。加强与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以及相关专项规划的对接,确保本地区林草发展重大建设任务、重大建设工程纳入地方总体规划。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机制和监测评估机制,确保目标有分解、任务有担当、政策有落实。积极争取党委政府的支持,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加强林草干部队伍建设,持续转变工作作风,确保规划有序推进。

第二节 法治保障

建立健全林业草原地方法规,完善林草法治体系,不断推动林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结合民法典、长江保护法、新森林法实施,积极配合市级开展《重庆市绿化条例》《重庆市林地保护管理条例》《重庆市实施全民义务植树条例》《重庆市森林防火条例》《重庆市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重庆市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重庆市公益林管理办法》等政府规章的修订(改)或制定工作,让地方法规、规章能够更好地适应新形势、推动林草高质量发展。严守“三线一单”各项制度,严格生态红线保护政策,建立林地、森林、湿地、草原红线保护制度。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工作安排,适时出台自然公园、国有林场、天然林、公益林等保护管理制度。强化林草普法教育、宣传和培训。及时、准确管理好林草行政规范性文件。

第三节 资金保障

要保证“十四五”期间荣昌林业能达到预期效果,较好完成兴林富民、扶贫致富的目标,将林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有机统一,离不开多元化资金投入的保障。从争取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专项资金、项目配套等各方面着手,强化争、跑意识,积极争取各类中央、市级财政专项和中央、市级预算内统筹资金。落实好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要求,加大林草资金筹集力度,盘活存量、用好增量,重点保障千里林带”建设等重点工程的资金需求。强化林草投入预算管理,实行资金分配奖励机制。根据财政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用好用活“先造后补”、“以奖代补”“竞争性立项”等方式,适应国家计划任务“直达到县”的要求,做好实施方案、作业设计编制等前期工作。积极推动政府与各类资本合作。充分运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创新林草投融资机制,采取特许经营、股权合作等方式,广泛引导政策性金融资本、工商资本、社会资本等各类资本投入林草建设。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环境,激发多种市场主体活力。加强资金使用监督管理。完善林草基本建设项目管理,确保项目资金使用合规有效。充分运用审计稽查、绩效评价等方式,加大对各类资金使用的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

第四节 人才保障

为培养造就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奉献的高素质专业化林草干部队伍,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加强人才引进,引进一批森林培育、森林经理、林产品加工、林草科技创新、湿地生态等领域亟需的管理、经营、专业技术人才,加大国有林场、自然保护地等基层单位人才引进力度。建立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在职位、职称晋升上向基层林草技术人员倾斜。制定完善培训计划,与专业林草科研院所及学校建立长效培训机制,鼓励干部职工继续深造,加强基层技术队伍的培训,加大专业化培训和实作训练。

第五节 科技保障

坚持以科技为先导,依托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做好困难地造林、珍稀树种培育、病虫害防治等技术难题攻关,培育良种壮苗,试点推广实用造林、管护技术;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科技与业务知识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科技水平;结合碳汇造林项目的实施,加强林业应对气候变化相关知识培训,培养一批既熟悉常规营造林技术又了解碳汇造林特定要求以及碳汇计量监测的技术人员,改善营造林可监测、可计量和可报告的科学水平;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等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范围和深度,提高造林绿化调查设计、整地施工、种植浇水、抚育管护、工程管理的科技含量,提高造林工作质量和效率。


附表 重庆市荣昌区“十四五”林业发展规划项目建议表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电子政务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