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您提出的《关于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中取消户籍限制,实行居住地社会保障同城化的建议》(1231号)收悉。经与区人力社保局、区教委、区发展改革委、区民政局共同研究办理,现答复如下:
一、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和居住证互通互认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促进城乡人口有序流动,推动都市圈内实现户籍准入年限同城化累计互认、居住证互通互认,完善居民户籍迁移便利化政策措施,加快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我区按照《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西部片区实施方案》《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重庆市荣昌区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
(一)户籍政策落实情况
一是出台相关户籍政策文件。2020年11月6日,区政府出台了《重庆市荣昌区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迁徙制度》(荣昌府办发〔2020〕88号)。2020年12月10日区公安局贯彻执行《重庆市荣昌区城乡人口有序流动迁徙制度》,制定了《荣昌区公安局户口迁移登记实施细则》(荣公发〔2020〕192号)。
1.全面放开放宽城市落户限制。
(1)凡来我区城镇地区落户的,取消子女、父母投靠的年龄限制。(《重庆市户口迁移登记实施办法》要求市外迁入的子女投靠须符合18周岁以下的未成年子女、父母投靠须符合男性年满60周岁,女性年满55周岁方可)
(2)务工经商落户的,取消就业、参加社保时间的限制。(《重庆市户口迁移登记实施办法》要求就业、参加社保时间均满2年以上)
(3)人才来我区城乡落户,不受就业条件限制。(《重庆市户口迁移登记实施办法》要求在就业地落户)
(4)购买我区成套商品住宅房屋落户的,不受实际居住条件限制。(《重庆市户口迁移登记实施办法》要求实际居住)
2.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人才、就业创业人员在乡村地区落户。
3.迁往乡村地区的直系亲属投靠户口迁移。
二是全面推进跨省通办事项。
1.户籍业务办理方面。2021年12月1日起,重庆与四川、贵州、云南、西藏拉萨市之间所有户口迁移均实行“跨省通办”。重庆与上述地区外的其他省市之间工作调动户口迁移、大中专院校录取学生户口迁移、大中专学生毕业户口迁移、夫妻投靠户口迁移、父母投靠子女户口迁移等5个事项实行“跨省通办”。群众可以在迁入地派出所户籍窗口进行“一窗办理”,不用再跑回迁出地派出所办理迁出手续。
2.身份证办理方面。2021年11月1日起,在原有补领、换领身份证跨省通办的基础上。增加首次申领居民身份证“跨省通办”,未申领过居民身份证的四川、重庆、贵州户籍公民,离开常住户口所在地到四川、重庆、贵州三省市合法稳定就业、就学、居住的,可以向现居住地公安机关申请领取居民身份证。
(二)工作实施情况
我区鼓励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到61%左右。简化落户程序,加大吸引外来人员落户我区力度,2021年至今共吸引5166名外来人口落户我区,区内农转城户口3741人。
居住证互通互认渝西双城经济圈范围开通了荣昌与周边区县内江的互通互认。待市局层面扩大范围后执行。
二、关于降低人才准入条件的建议
近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方案》(渝府办发〔2022〕55号),在完善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中提出要促进人才有序流动。包括:制定人才协同发展规划,深化拓展“天府英才卡”A卡和“重庆英才服务卡”A卡服务互认共享、外国高端人才工作许可互认和资源共享,共享驻外人才工作站。实施更有吸引力的人才政策,对在成渝地区工作的境外高端人才和紧缺人才依法依规给予激励奖补。建立人力资源服务管理协作机制,推行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资格、专业技术二级岗位任职资格、继续教育公需科目学时(学分)、人力资源服务从业人员职业资格等互认互准制度,落实科技资源共享、专业人才跨区域流动、人才兼职兼薪政策措施。持续开展两省市优秀年轻干部互派挂职。支持川渝毗邻地区开展人才共引共育共享先行先试,加快人才集聚。下一步,区发展改革委将对照相关要求,认真履行好区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能职责,充分发挥统筹协调作用,对助推人才流动的相关政策落实情况持续关注,推动我区人口和人才的双吸附。区公安局在人才来我区城乡落户方面,城镇地区取消就业条件限制;允许符合条件的返乡人才、就业创业人员在乡村地区落户,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我区落户。
三、不断完善成渝双城经济圈享受的政策
区人力资源产业园利用荣昌作为川渝“桥头堡”的优势,为成渝地区用人单位、高端人才、高校毕业生搭建招聘求职平台,助力川渝毗邻地区人力资源产业融合发展,在荣居住的四川籍人员,与本地居民同等享受求职招聘、职业指导等服务。
区教委就中小学招生工作,制定了符合我区实际的中小学招生工作的相关文件,配合成渝双城经经济圈建设中关于户籍制度改革方面的工作,在招生政策方面也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一是不断完善成渝双城经济圈范围内随迁子女入学升学政策。我区在“两为主、两纳入”(以流入地政府管理为主、以公办中小学为主,将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居民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我区城镇发展规划和财政保障范围)政策基础上,切实简化优化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居民随迁子女入学流程和证明要求,提供便民服务,制定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居民随迁子女入学政策,指定随迁子女入学定点学校,目前我区随迁子女入学定点学校共有14所,基本能满足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居民随迁子女入学要求。对成渝双城经济圈内居民随迁子女在我区普通高中学校就读的,区教委和各高中学校主动积极向家长宣传异地高考的相关政策规定,建议这部分人群主动在我区办理居住证、积极缴纳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孩子在我区实际就读3年完整高中,即符合在我市参加普通高考的条件。二是保障城区学位供给。我区结合创建义务教育发展优质均衡区要求和我区教育工作实际需求,编制了《荣昌区教育发展“十四五”规划和《荣昌区中小学学校布局调整计划》,确保了学校布局调整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有序推进。近年来,我区多渠道筹措资金扩建了学院路小学、高新区实验小学,新建了联升小学,棠城小学、尔雅小学,新增学位1万余个,城区学校容量有效扩大,确保城区学校有足够的学位供给,满足成渝 双城经济圈居民随迁子女就近入学有学位支持。三是出台高层次人才子女入学优惠政策。凡是在成渝双城经经济圈范围内符合我区高层次人才引进且已办理入职手续的,我区给予在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学校优先安排的优惠。四是确保成渝双城经经济圈范围内流动人员子女依法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我区将成渝双城经经济圈范围内居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纳入全区招生工作统筹安排,在教育教学中一视同仁,充分保障流动人员子女的平等受教育权利。我区积极创造条件,为符合条件的成渝双城经经济圈范围内居民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后在我区有平等参加中考的权利,享受在我区普通高中和中职学校就读与当地居民享受同等权利。
四、城乡户籍享受同等待遇
区民政局社会救助保障标准按照全市统一标准执行。自2021年9月1日起,全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636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515元,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到1:0.81;全市特困人员基本生活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827元,已实现城乡同等待遇。
此复函已经唐列局长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领衔委员填写在回执上寄给我们,以便进一步改进我们的工作。
重庆市荣昌区公安局
2022年6月22日
(联系人:王莎莎,联系电话:61479157)
抄送:区委、区政府有关领导。
抄送:区政府办公室,区政协提案社法办。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