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文旅委函〔2024〕102号
刘传进代表:
你提出的《关于加强荣昌文物、非遗文化保护和利用的建议》(第20240099号)收悉,经与区委宣传部等协办单位共同研究办理,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荣昌自唐乾元元年始设昌州,距今1265周年;明洪武六年取“繁荣昌盛”之意得名荣昌,距今650周年。荣昌区人文底蕴厚重,非遗资源富集,是重庆市级历史文化名城。
近年来,荣昌立足自身独特的文旅资源禀赋,着力叫响擦亮西部陶瓷之都、非遗体验之城、美食休闲之城、运动健康之城的“一都三城”文旅品牌。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渝西一体化发展战略让荣昌面临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打造具有荣昌辨识度的文化强区,推动文化事业大繁荣、文化产业大发展恰逢其时。
针对您提出的荣昌文物和非遗保护和利用的建议,我委将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认真把中央、市委、区委关于历史文化保护的方针政策落实好。
一、加大文物保护和利用力度
一是已争取专项资金40余万元,在区政府建设恒温恒湿的文物库房,现存可移动文物65件(套),共计111件,其中二级文物21件。全区所有不可移动文物、可移动文物均已纳入日常巡逻监管。二是分阶段修缮维护等级文物单位,继续争取上级资金修缮天主堂、真原堂等一批文物建筑,拟开展石窟寺彩妆专项整治工作。三是鼓励社会资金参与文物保护,引进窑口博物馆、秦古艺术博物馆等单位,积极参与文化事业和产业,推动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四是推进清流镇宋代墓群考古发掘工作,填补重庆市宋代壁画墓历史空白。五是探索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模式,推进刘家庙摩崖造像—观胜黄林桥半岛旅游线路开发。六是邀请市文化旅游委有关专家来荣开展文物安全培训,健全“每日巡查、每周总结、每月报告”体系,针对文物保护中存在的相关问题,结合本土实际,完善相关惩罚措施,加强文物保护宣传教育,增强文物保护意识。七是积极策划文旅融合新业态,以现有600余亩玉带河公园为基础,利用公园至铁路和高压线区域约300亩,整体打造1000亩的以唐宋文化为核心的“千年荣昌城市文化客厅”。建设集文化展示、文物保护、文旅消费于一体的综合游园,着力解决玉带河公园“有投资、无收益,有休闲、无体验,有场景、无消费”的尴尬局面,为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提供重要支撑。
二、加大非遗保护和利用力度
一是扎实做好非遗种类申报工作,加大非遗资源的调查走访力度,将具有重要价值的非遗资源纳入到非遗保护名录中来;跟进第六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认定工作,首批市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认定工作;完成全国非遗保护工作先进个人申报工作;完成第七批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申报推荐工作;完成第九批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二是狠抓非遗传承人培育工作,为青年传承人提供展示平台,组织青年传承人外出参展、参赛、参培,参加第九届中国(山东)非遗博览会等非遗展会活动,动态掌握项目存续状况和发展情况。加大传统技艺类人才培训,持续做优做好传统体育类人才培训,扩大传习人群。开展好缠丝拳、苏家拳、金钱板、中国式摔跤等日常培训,培育一批传统体育类非遗青年人才。三是举办非遗主题品牌活动。举办好2024千年荣昌·历史文化周系列活动,激发文旅消费活力,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开展好七夕河灯旅游文化节、年猪文化节、尝新文化节等文化旅游活动,继续举办好“非遗创造社”“巧手云集”等非遗研学培训体验品牌活动。四是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工作。发挥非遗龙头企业的优势作用,引领和带动其他非遗的生产性保护和产业发展,举办非遗主题的培训班,积极推动传统工艺振兴工作。组织折扇企业到江苏、浙江考察学习,支持扶持折扇企业发展,积极向上申报全国传统工艺高质量传承发展试点区县。五是持续开展好非遗进校园、进课堂、进景区、进社区、进乡村工作,推动非遗普及化。继续推进非遗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支持扶持非遗企业加强学习,联合高校、中国三峡博物馆等机构促进非遗文创产品的设计和研发,提升非遗旅游商品品质和文化内涵。
此答复函已经刘强主任审签。对以上答复您有什么意见,请及时通过人大代表全渝通应用“代表议案建议功能模块”进行评价。
重庆市荣昌区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
2024年6月19日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