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12500226756222922P
事业单位法人年度报告书
( 2023 年度)
单位名称 |
重庆市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 |
法定代表人 |
国家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制
《事业 单位 法人 证书》 登载 事项 |
单位名称 |
重庆市荣昌区教师进修学校(重庆广播电视大学荣昌分校) | ||
宗旨和 业务范围 |
开展教学研究和教育培训,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承担全区中小学、幼儿园干部和教师的教学、科研、技能提升、信息技术与装备教学、校本研修及学历层次提高等培训工作;通过广播电视大学为社会成员提供高等教育和社区教育服务等。 | |||
住所 |
重庆市荣昌区万灵镇尚书村6社172号 | |||
法定代表人 |
余晓堰 | |||
开办资金 |
1123(万元) | |||
经费来源 |
财政补助(全额拨款) | |||
举办单位 |
重庆市荣昌区教育委员会 | |||
资产 损益 情况 |
净资产合计(所有者权益合计) | |||
年初数(万元) |
年末数(万元) | |||
471 |
356 | |||
网上名称 |
重庆市荣昌区教师进修校.公益 |
从业人数 |
59 | |
对《条 例》和 实施细 则有关 变更登 记规定 的执行 情况 |
无 | |||
开 展 业 务 活 动 情 况 |
一、严格执行章程。依法依规执行《条例》和实施细则。二、按照核定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围绕年初制定的学校工作总目标,开展了以下业务活动:(一)聚焦党建引领,促进学校内涵发展。1、强化政治建设,以“德”立身。一是强化政治理论学习。二是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组织读书班集中学习7次,理论学习组集中学习研讨4次,调研成果交流1次,成果转化运用研讨1次。各支部严格按照学习计划,组织党员学习,党员教育面达到100%。 2、强化组织建设,以“范”为先。一是完善党建工作机制,夯基固本,建立了“1+3+N”党建工作体系。二是严格规范组织生活,认真落实“第一议题”、“三会一课”、民主生活会、组织生活会等制度,在目标、任务、进度等方面做到细化、量化、流程化,推进“软”功“硬”做。三是以“能”为本,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强化内功,促进高素质专业化党员队伍建设,争创党员先锋岗38个。四是以“新”为源,重视青年培养发展。严把政治关,按照程序,发展90后正式党员1名,选任80后中层干部副职2名,持续优化队伍结构。 3、抓好意识形态,以“正”为要。一是加强排查,严格按照荣昌区意识形态工作“1+19”制度体系要求,开展意识形态领域风险点排查,做到“见事见人见地点”。二是注重研判,每月结合分析研判问题制定具体解决办法,做实月度分析,做到“定时定人定责任”。三是开好专题会,总结我校存在的影响意识形态领域安全稳定的重点问题,提出线上线下应对举措。四是做好过程性监管,对办公电脑、书刊等进行排查65人次,强化对论坛、讲座、报告会、研讨会等活动审批审查备案,协助区教工委组织人员审核地方课程教材、教辅用书、课外读物。 4、抓好作风建设,以“廉”为则。一是深化落实“四下基层”。二是细化风险点排查。三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开展廉政家访19人次,加大人文关怀力度,强化对教职员工8小时外情况了解。四是强化廉政教育,召开全面从严治党专题会,以身边人,身边事开展“以案四说”“以案促改”警示教育,坚持在重要时间节点转发廉政提醒信息。五是实化巡察整改举措,针对巡察反馈的10个问题,23个具体表现问题,研究制定了整改措施112条,完善制度8个,批评教育20人次,教职工大会通报 96人次,谈话提醒 15人次,提醒谈话3人次,执纪问责5人次,坚持把巡察整改工作作为重大政治任务,作为改进工作方式、解决工作问题的重要契机,以问题的整改推进学校各项工作全面提升。 (二)凝心聚力,助力荣昌教育高质量发展。 1、力行教研领航,触及难点行稳致远。 (1)队伍建设强师资。一是加强对专职教研员队伍的建设,每期要求完成“五个一”的任务:一堂高质量的示范课、一个高质量的专题讲座、一篇论文、一套资源和一个课题,举办了教研员微论坛10期和市内外培训20余活动。二是加强对兼职教研员的培养,区域内聘请51名兼职教研员,参与学科教研活动。(2)常规教研夯基础。一是常规教研有实效,坚持需求导向及问题导向,组织开展了380余次主题式教学研修活动,惠及全区约20000余名教师。深入20多所中小学和幼儿园进行集体视导,助力课堂改革。二是业务比拼新突破,搭建教师专业成长平台,组织开展了30个学科,721节业务大比拼活动,2023年在市级学科比赛中,获一等奖22项,取得历史性的突破。三是学科指导促发展,指导及过程督导区域35个学科工作室、20个领雁项目,43个学科中心组,形成以教研员为圆心,教研员引领带动骨干教师,骨干教师引领学科教师的“四级联动成长共同体”,以涟漪状形成“结帮带”教师成长链。四是骨干引领重示范,坚持素养导向、任务驱动,幼、小初高及职教5个学段66名骨干教师率先垂范,送教到22所学校,教研员作专业引领,带动全区教师专业成长。(3)特色教研求创新。一是教研方式微创新,持续推进“沉浸式”教研,构建“三段十环”沉浸式教研范式,持续推动了教研方式的转型。二是课改行动研工具,组建由小学及初中语、数、英6个学科120名教师组成的第三届课改行动中心组,以工作坊的形式深入开展荣昌区“三为课堂”“三单”作业研修,共计51次,完成6个学科6个单元的“三单”作业范本并进行区域推广。三是区级测评固标识,组建120名评委对46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2个学科、264名教师进行“三为课堂”区级测评与测后指导工作。四是作业设计凝成果,协助开展川南渝西教育共同体5地区作业设计评选,推出精品作业165件。(4)五育并举有成效。一是实化学科教研培训,组织开展了19个学科新课标研训、中考及高考备考研训,新高考背景下学科教研组培训,助力区域学业质量提升。二是深化劳动教育研究,承办重庆市初中劳动教育优质课决赛,协助开展荣昌区首届中小学劳动教育成果展暨劳动技能大赛。三是细化心理健康指导,开展心理健康系列培训,并在区域活动中展示了荣昌区心理健康工作成果。四是强化音体美研究,组织开展了陶艺进校园、五育共发展等活动,推动学校特色多样发展。五是强化跨区域影响力,承办荣昌区加快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教育现代化大会,探索西部推进教育现代化阶段性成果现场展示活动,承办了渝西川南第三届名师课博会暨首届思政教育大中小幼一体化现场会,成渝地区11地区汇聚荣昌同台课堂展示。 2、细化工作清单,助力科研“新动能”。 (1)密切联系基层,开好课题“直通车”。设计的《数字赋能,强化课题管理调查问卷》共收集了全区900多位中小学教师的意见与建议,进一步了解荣昌区教育科研面临的困境与挑战,优化平台管理,深化科研意识。第七届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荣昌区经过评审共推荐上报12项成果,其中,论文类6项,著作类5项,决策咨询类1项。(2)积极履职尽责,点燃科研“新引擎”。全区现有各级各类在研课题174项,创造性的组织45项区级规划课题集中开题,开展224项微型课题评比,对4项市级课题进行集中开题,将“一题一群一式”的汇报模式转变为论文答辩式互动形态,更高质、高效地助推荣昌区科研进步。创设科研“三专”培训,为全区教师搭建科研交流学习的平台。一是开展科研成果培育专题培训班,荣昌区公开遴选出12个项目组进行了6次科研成果培育培训,还以中、小学分组工作坊研修、到三所名校访学、自主研修、模拟评审、成果展示等形式,高度实战并创新的培训中12个项目成员均获专业成长。二是举办开结题现场科研专场培训,荣昌区2023年下学期教育科研工作培训会,分科研专题培训、经验交流和成果点评三个部分进行,让科研教育者立足教育科研,做科研道路上的引领者、指导者、践行者,促进荣昌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三是开展科研成果推广专项培训,组织开展成渝研训机构“10+20”荣纳泸共同体科研成果培育推广现场培训会,培训包含师生风采展演,教育视频展播,成果课堂展示,尔雅论坛、海棠园丁论坛、教育成果论坛,物化成果现场展示及专家报告会等丰富内容。 3、提质培训“加速度”,优化教师成长“新形态”。 (1)树立全局意识。聚焦教师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组织开展“海棠园丁”系列、特色系列、业务系列等系列培训,促进各类教师能力持续提升,组织开展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新教师培训等,培训人次达15000余人。(2)坚持资源整合。整合区内外优质教育资源,深化成渝双圈建设,推进教师协同发展,举办了2023年区域校际合作办学交流试点及领航培训,倾力打造成渝两地干部教师成长培育的沃土。(3)教师培训学分登记审核。组织开展了全区在编教师学分审核工作,全区共计89个单位5760名教师进行了验证审核,另对区审校本工作进行了网上审核和实地研修过程督导。(4)成渝研训机构“10+20”共同体工作。我校联同纳溪区教育科学研究中心以及泸县教师进修学校在机构能力、优质资源、特色项目、创新实验、学术交流、协同机制六个方面进行资源深度整合,荣昌以实施新高考综合改革、科研成果培育推广两项主题活动助推多地教育高质量发展。(5)精细化开展领雁项目管理工作。强化区内24个第四期农村中小学领雁工程项目的过程管理,对6个市级项目进行实地过程督导,以循环互评的方式进行年度考核。 4、优化管理,全面推进电大转型发展。 (1)多渠道规范化招生,严格落实“治招”。一是全员招生,提高招生积极性。由校级领导亲自带队,分组划片深入到镇街、工业园区、行业企业进行招生。二是丰富渠道,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制定专属招生简章及二维码,借助新技术新媒体,开发荣昌微发布、移动彩信推送招生宣传等形式,取得较好成效。(2)加强教学管理,高质量落实“治学”。一是落实教学环节,按照课程学习计划,落实教学各个环节。自建《大数据与生猪大数据导读》网络教学团队1个,188位学员参加了“荣昌陶文化”游学活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二是优化教学支持,精心组织开展入学教育活动暨开学第一课,加强新生培训与思想政治教育;认真筹备毕业典礼,增强毕业仪式感。三是做实教务工作,本年度课程注册为25577科次。春季毕业学生457人;秋季毕业学生702人。四是落实实践环节。完成纸质形考及实践作业、毕业作业、开放性总结考核作业评阅。(3)规范化考试管理,严谨落实“治考”。严格按照国开大、重开大相关的考试规定,做好考前考中考后各个环节,形成“治考”长效机制,杜绝替考。 5、着力推进社区教育,营造全民终身学习氛围。 (1)点单课程开设丰富多样。优化社区教育课程体系,开设了优良家风传承、跑步课堂、果树栽培技术、大众心理学、就业知识讲座、乡村旅游服务等25门培训课程,通过点单送教的方式更好地服务社区居民。(2)老年教育活动暖心聚焦。为更好地推进我区老年教育工作,到辖区内多家养老机构进行老年教育工作调研,商定有针对性的老年教育活动方案,分别到康诺海棠之家、盛乐嘉颐养中心、双河敬老院等开展了老年心理课程送教活动,进行老年健康讲座、养生互动及心理测评,助力老年朋友“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3)跨区跨省交流促提升。分别迎接来自綦江区社区教育学院及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县社区教育同仁来荣交流学习。阮小林分别到重庆开放大学为青海省、酉阳县社区教育同仁授课,实地到新疆和田开放大学、丰都县进行授课,使荣昌区社区教育典型经验和做法得到跨区跨省广泛宣传推广。(4)县域社区学习中心建设促发展。加快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2023年10月,荣昌区以全市区县考核第一的成绩被推选申报教育部县域社区学习中心。 三、取得的成绩。学校被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评为教研科研先进集体,获重庆教科研先进个人3人次,指导基层教师获市级赛课一等奖26人次;学校承担成渝双城经济圈及重庆市各类教育活动20余次,教研员撰写的教育咨政决策论文获市一等奖1篇,二等奖2篇;教科研获市级一、二奖60人次;《探索西部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荣昌路径”》获市级成果三等奖;立项科研项目8个,公开发表的论文8篇,其中核心期刊1篇,“点灯教育在乡村”荣获最受百姓欢迎的国家级社区教育品牌,并被央视采访报道;培育教育部“能者为师”特色课程1门及教育部“能者为师”实践项目1个;培育市级终身学习品牌2个、百姓学习之星2名、学习型团队1个,建设特色课程1门、市级游学基地2个。 四、存在的问题 1.党建方面。双融共进、聚力优服,党建统领上还有一定的差距。 2.教研方面。素养导向下的课堂建设与新课标、新课程的要求有差距;对学生深度学习的研究不够,学习资源建设不成体系;科研引领,课题带领意识不够,教学成果意识不足。 3.科研方面。科研能力仍有待加强,支撑力度不够大,平台管理有待进一步完善,科研成果培育举措还不够多,成果辐射展示渠道不够足。 4.培训方面。工学矛盾日益突出,教师参培率低,培训内容繁冗,学分使用不当是目前教育发展部亟待解决的难题。 5.电大教育方面。招生宣传力度需持续加强;班级管理需持续加强;学生实践环节指导需强化。 6.社区教育方面。社区教育与学校教育、学校教育与自然教育的融合力度不够。 五、下一步打算 学校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聚焦“党建领航、专业远航”,齐心协力实现“三攻坚一提高”目标,切实将第二批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学校全方位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在教科研训、开放教育、社区教育各个领域展现新作为。 | |||
相关资质认可或执业许可证明文件及有效期 |
无 |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2023年获市教科研先进单位。“点灯教育在乡村”荣获最受百姓欢迎的国家级社区教育品牌,并被央视采访报道 | |||
接受捐赠 资助及使用情况 |
无 |
填表人: 李宇珍 联系电话:18725860259 报送日期:2024年03月19日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