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灵镇,原名路孔镇,路孔古镇是以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旖旎的水乡风光而闻名的名胜区。
万灵古镇(路孔)境内的濑溪河,发源于大足,唐宋时期叫濑婆溪,是古代大足至荣昌、荣昌到泸州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流至路孔 镇白银石滩,航运受阻,货物必须在这里转船,才可继续航行。宋、明时期,在这里就自然建成一些供行商休息、住宿和堆放货物的店铺叫水码头。
清代嘉庆五年(1800 年),当地绅士及乡民,为了防御川东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就在当时水码头的基础上扩建了大荣寨。历经200 多年,大荣寨的旧貌已经改观,但城墙上几百年的榕树依然枝繁叶茂,斑痕累累的城墙和几处尚存的彩绘图案益增苍凉古趣。在明代水码头基础上还形成了古朴的明清古街,古街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木质结构的店房紧紧相连,青石路蜿蜒而上,原始而古朴。
名字由来
万灵古镇依山傍水,高高的万灵山,清清的濑溪河,静静地陪伴着古镇。路孔之得名,缘于一段美好的民间传说。传说,从前有位得道高僧,法名真敖,四海云游。到了濑溪河一带,发现这里奇山异水,林密草深;水旁麋鹿衔花,林中百鸟朝凤,清溪浅濑,游鱼戏水,一派祥瑞。于是不再云游,要在这风水宝地建座庙继续修行。在岸边高山选址时,他发现了六个深深的洞穴。凭着常年禅宗悟道,练就之灵慧,他估计这些洞与河相通。遂命手下小和尚向这些洞中注入糠壳,试上一试。两个时辰后,濑溪河心果然冒出了糠壳。后来,人们便称此地为“漏孔河”、“六孔河”。今天的“路孔”二字,即由此演变而来。
其实,早在南宋时期,万灵(路孔)便名闻于外了。由于通漕运更兼出产宫庭贡品蜂蜜,路孔便是著名的水码头与物资集散地,官府的钱粮兵器从这里经过。那时,便修了一些供南来北往的客商住宿的客栈,以及堆放货物的码头商铺。明清时期路孔又因中科考者多,被誉为翰墨之乡,武术之乡。民间有兄弟同登科,父子同进士,赵家出翰林,程家出武举之美谈。保存至今的路孔古镇,少量为宋明时期的码头店房,大部为清朝乾隆时期举人赵代仲规划督建。
通过翻查大量历史资料,走访古镇居民,工作人员惊奇地发现“路孔”的称呼仅有200余年历史,而“万灵”的称呼远在路孔之前,有45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万灵寺更是可以追溯到东晋咸和元年(公元326年),曾与大足石刻、乐山大佛齐名。这一发现,为古镇更名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为更好地还原古镇历史,弘扬悠久的古镇文化,经过反复论证,在全镇98%的居民支持下,路孔决定更名为万灵。
古房
古房屋建筑历来是古镇最具观赏价值的特色之一,路孔亦莫能外。
历经了千年的风雨沧桑,但古镇的房屋仍然保持了独特的风貌。在班驳的古城墙和古寨门的圈围中,很多古屋默默地等待后人的观仰。古镇的明清古街长500余米,有赵氏宗祠、花房大院、小姐绣楼、大荣寨等保持完好的古房屋。
据当地史料记载,在清代嘉庆五年(1800年),路孔的当地绅士及乡民,为了防御川东白莲教大起义的战火,就在本地水码头的基础上扩建成了有四大寨门的大荣寨。“大荣寨”三个阴刻大字在古城墙上还清晰可见,遒劲的字体和雄壮的城墙相互辉映,诉说着古镇200年前的英雄情怀。
古镇的房屋历经200多年,大多呈灰白色,但房屋至今还居住有人。弯弯的小街、窄窄的巷道、幽幽的庭院、深深的天井,这些古房屋使得旧貌已经改观的大荣寨依然保留了独有的韵味。在大荣寨的古城墙上,生长了几百年的榕树依然枝繁叶茂,斑痕累累的城墙和几处尚存的彩绘图案益增出古镇的苍凉古趣。
除了大荣寨,路孔还保留了以古朴雅致和做工精细而著称的赵氏宗祠大夫第、柳乃夫烈士故居等建筑。站在濑溪河的对岸眺望古镇,可见盘踞水码头上面的明清古街依山而建,层层叠叠,木质结构的店房紧紧青石路蜿蜒而上。原始而古朴的古镇,宛如明清画家笔下的清新山水长轴,在游客的眼底依次展开。
桥
流经路孔镇的濑溪河在唐宋时期叫濑婆溪,是古代大足至荣昌、荣昌到泸州的主要交通运输通道,流至路孔镇白银石滩,由于河道陡降航运受阻,货物必须在这里经过翻坝转船,才可继续航行。由此,在宋、明时期,在路孔就自然建成一些供行商休息、住宿和堆放货物的店铺,成为了一个远近闻名的水码头,如今,在路孔还保留有古漕运码头。水码头有水,有水就有桥。路孔的古桥众多,在方圆不过20多平方公里的范围内,仅各具特色的石质古桥就有7座。根据专家考证,这些古桥一般都修建于乾隆、嘉庆年前后,有些甚至早建于明代,又经清代多年补修,年代十分久远。
景区景点
抗战船闸
万灵船闸于1942年设计修建。船闸的修建,濑溪河水流至白银滩,航道受阻,上下货物必须转船或采用人力拉纤,方否则不能运行。抗战时期,为保障陪都重庆的物资供给,特修建此闸,采用水涨船升,水降船降的原理,加快运送速度。故又称抗战船闸。
国务院部门网站
地方政府网站
市政府部门网站
区(县)政府网站
部门街镇网站
其他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