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部门 > 区教委 > 政务公开 > 政府信息公开目录 > 基层政务公开 > 教育领域 > 义务教育信息公开 > 教育督导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
  • [ 索号 ]
  • 11500226009341370B/2021-00755
  • [ 发文字号 ]
  • [ 主题分类 ]
  • 教育
  • [ 体裁分类 ]
  • 其他
  • [ 成文日期 ]
  • 2021-08-09
  • [ 发布日期 ]
  • 2021-08-09
  • [ 发布机构 ]
  • 荣昌区教委
  • [ 有性 ]
重庆市荣昌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日期:2021-08-09
字体:【 默认 超大
分享:

落实责任 强化统筹

全力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重庆市荣昌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报告

  

近年来,荣昌区委、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发展,始终把教育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坚持统筹城乡,均衡发展,全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一、区情及义务教育概况

荣昌取“繁荣昌盛”之意而得名,古名昌州,雅称棠城,被誉为“海棠香国”“渝西明珠”。全区幅员面积1077平方公里,辖6个街道、15个镇,户籍总人口85万。荣昌历史文化悠久,有1257年的建县历史,2015年“撤县设区”,古为昌州府所在地,是“湖广填四川”的重要聚集地,被誉为“客家文化活化石”。荣昌拥有夏布、陶器、折扇三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荣昌区位优势独特,地处成渝经济区腹心地带,位于成渝城市群发展主轴,成渝铁路、成渝高速公路、成渝高铁和正在建设的南大泸高速公路贯穿全境。荣昌生态环境优越,先后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荣膺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荣昌产业特色明显,是世界八大、中国三大优良猪种之一“荣昌猪”的原产地,是国家现代畜牧业示范核心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中国畜牧科技城,是全国最大的饲料兽药生产基地。荣昌发展潜力巨大,是市政府批复建设的“省际区域边贸中心”,是国家发改委确定的千亿级沿江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是全市工业化、城镇化的主战场。

2016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68亿元、增长11%,工业增加值186亿元、增长11%;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5.2亿元、增长1.2%,实际利用内资223亿元、增长19%,进出口总额7亿美元、增长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0亿元、增长13.3%,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600元、增长8.7%,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470元、增长11%。三次产业结构比调整为12.2∶63.5∶24.3,二三产业占比提升3.3个百分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良好态势。

近年来,荣昌区紧紧围绕“办好每一所学校,育好每一个学生,成就每一位教师”的发展目标,不断加大教育投入、提升教育质量、强化队伍建设、推进教育公平,义务教育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截至2016年9月,全区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有149所。其中,小学130所(含村小36所)、初级中学16所、完全中学3所,在校学生65969人(小学47186人、初中18783人),在职教职工4636人(小学3116人、初中1520人)。2012年,我区启动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创建工作;2014年10月,通过重庆市办学基本标准专项督导;2015年11月,通过重庆市综合督导。今天,迎来了国家督导认定。

二、主要指标达标情况

根据评估标准,我区2015-2016学年度办学基本标准、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工作、校际均衡状况、公众满意度四项指标,均达到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认定标准。

(一)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

该项自评得分93分,达到85分以上的要求。其中,小学生均校地、生均校舍、生均体育场馆分别扣1分、2.5分、1分,初中生均校舍扣2.5分,其余指标均为满分。13项核心指标全达标的学校111所,占68.9%;12项达标的学校27所,占16.8%;11项达标的学校14所,占8.7%;10项达标的学校9所,占5.6%。

荣昌区义务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达标情况表


师资建设

校舍场地

功能室建设

信息技术设备

生均设备值

学历

提高

岗位

结构

生均校地

生均校舍

生均体育场馆

实 验 室

六大

功能室

校园网建设

多媒体设备

小学

达标

校数

139

137

136

121

112

123

136

135

139

139

139

139

139

达标

达标

比例

100%

99%

98%

87%

81%

88%

98%

97%

100%

100%

100%

100%

100%

初中

达标

校数

22

22

22

21

18

21

22

22

21

22

22

21

21

达标

达标

比例

100%

100%

100%

95%

82%

95%

100%

100%

95%

100%

100%

95%

95%

(二)区人民政府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情况

该项自评得分98.5分,达到85分以上的要求。除因大班额扣1.5分外,其余指标均为满分。具体如下:

入学机会: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为100%,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为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为86.23%,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分配到区内初中比例为71.4 %,办学规模符合规定学校比例为94.4 %,班额达标比例为80.7%

教育投入:2013年至2015年,预算内教育拨款分别为80314万元、82735万元和96903万元,分别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为2.1%、6.49%、19.66%。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分别为20.63%、20.78%、21.42%。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均逐步增长。

队伍建设:教师配备率达100%,学科教师配套率达95%。校长交流比例为12%,教师交流比例为8%按时足额考核发放教师绩效工资,落实了边远艰苦教师补贴每人每月80-750元。

体制机制:每年4次以上政府专题会议研究解决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建立了对部门、镇(街)考核机制,每年对部门、镇(街)支持教育情况进行考核。

质量与管理:小学、初中年巩固率为100%、98.6%,学生体质健康及格率分别为98.91 %、97.49%,综合素质评价合格率分别100%、99.9%。

(三)校际均衡状况

经测算,2015—2016学年度,我区小学、初中校际差异系数分别为0.4890.398,符合国家规定的小于等于0.65和0.55的要求。同时,2016-2017学年度,小学、初中校际差异系数分别为  0.461和0.310,已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良好发展态势。


荣昌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校际均衡差异系数测算表

学校类别

项目

综合差异系数

生均教学及辅助用房面积

生均体育运动场馆面积

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

百生计算机台数

生均图书馆藏书

册数

师生比

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数

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数


小学

全区

平均值

5.483

7.103

0.123

11.0

15.338

0.061

0.058

0.029


差异

系数

0.489

0.734

0.905

0.458

0.436

0.146

0.371

0.359

0.499


初中

全区

平均值

5.006

9.704

0.164

10.5

23.983

0.083

0.073

0.054


差异

系数

0.398

0.606

0.503

0.488

0.352

0.194

0.353

0.274

0.417


(四)公众满意度情况

2015年11月,我区在重庆市综合督导评估验收中,公众满意度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96.47%、校长代表96.93%、教师代表98.96%、家长代表98.35%、学生代表97.88%,综合满意度98.21%。

三、主要工作及成效

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工作,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民生工程,按照“统筹城乡、提升内涵、促进均衡”的目标,落实政府主体责任,破解均衡发展中的主要问题,大力提高城乡教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一)着力优先发展教育,均衡发展形成合力。一是谋全局重规划。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纳入了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及“十二五”教育规划。印发了《荣昌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十二五”专项规划》《荣昌县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等文件。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领导小组,区委常委会、区政府常务会、区教育领导小组会多次研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事宜。区人大、区政协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重点调研课题,专门听取均衡发展的专题汇报。全区形成了区委领导、区政府实施、区人大区政协监督、职能部门各司其职、镇(街)积极参与,共同促进教育和谐发展的良好局面二是强投入重保障。2013至2015年,教育经费投入达32.8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每年均达20%以上,教育经费投入均达到国家法定的“三个增长”“一个比例”要求。2016年,追加8000余万元用于改善学校办学条件,1860万元用于农村学校道路通达建设。三是明任务重整改。区政府多次召开部门、镇(街)会议,明确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目标任务,纳入了区政府对部门、镇(街)实绩考核。解决了125所学校两证办理、1059名教师职称评定等历史遗留问题。

(二)着力加强队伍建设,整体素质不断提升。一是调整结构重优化。统一按城市标准核定城乡学校编制,小学从1:21.5提高至1:19,初中从1:16.5提高至1:13.5。采取直接考核、公开招聘等方式,三年来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招聘教师400余人,其中到农村学校任教占97%,音、体、美等紧缺学科占55%。采取定向培养方式,委托重庆师范大学等院校培养178名农村全科教师。采取调动、挂职、支教等方式,三年来交流校级干部90名,教师997名,年均交流比例分别达12%、8%。二是强化管理重规范。制定师德师风考核意见,开展“五要五不”师德承诺践诺活动,每年评选师德标兵40名。制定校级干部日常监管及考核办法,分片逐级开展校长约谈、述职、评议,科学客观评价干部。制定教师调配及借用管理办法,规定缺编率达15%以上的学校不得借出教师,年度考核本校排名列前60%方可参加城区考调报名,街道学校调入教师实行量化考核等,引导教师注重平时业绩。三是提升能力重培养。健全区镇校三级培训网络,采取项目化管理、订单培训、效益评价等方式,提高培训实效,每年培训教师3万余人次。采取以赛促培,开展“千名教师赛课”“班主任基本功大赛”等系列活动,评选名师、骨干教师等400余名。采取连片结对,每年选派300余名优秀教师送教下乡、包片指导强化干部能力提升,采取分批轮训、挂职锻炼、选送到北京、上海及市内名校学习等方式,提高管理水平,三年来52名干部得到提拔或重用。四是稳定队伍重激励。制定《乡村教师支持计划》,对在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中专文凭的教师可破格申报高级教师,对边远农村教师给予每人每月80-750元的津补贴。教师辞职人数从2011年的44人减少至2016年的11人,考调进城岗位比例由1:4.5下降至1:3。出台《关心爱护教师十条规定》,做到教师生病住院全慰问。出台《教师学历提高奖励办法》,给予学历提高补助。实施学校周转房项目,已建成农村教师周转房172间(套),解决新招录及交流轮岗教师住宿需求,进一步稳定农村教师队伍。

(三)着力推进标准化建设,办学条件显著改善。一是实施城镇学校扩容工程。三年来,投入资金近2.7亿元,新增校舍15.1万平方米。新建了联升小学等5所学校,改扩建了学院路小学等城区及镇(街)学校27所。企业配套建成了玉屏实验小学拓新校区,引资建成民办大成中学、大成小学。共新增学位2.1万个。二是实施校园环境提升工程。三年来,实施了97所学校改水、90所学校改食堂、68所学校改厕、149所学校改课桌凳、34块运动场改造等项目,投入专项资金,对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环境和校园文化进行了提档升级。三是推进教育信息化和装备标准化建设工程。投入资金9000余万元,实现教育城域网、校园网、班班通全覆盖,所有学校功能室、微机室、实验室和图书室全达标,小学和初中生均设备值达1238元和1644元。

(四)着力促进内涵发展,教育质量稳步提升。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德育教育不断深化。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制定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提升行动计划(2013-2015)》,明确中小学各学段德育培养目标,培育了玉屏实验小学等10所德育示范校。通过德育大课堂、中课堂、小课堂,实施“实践育德”“文化育德”“课程育德”。利用海棠烈士陵园、荣昌陶博物馆等校外教育资源,拓宽德育途径。开展“五好小公民”“学雷锋”“文明礼仪伴我行”等系列活动,加强传统文化、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脑入心。二是坚持全面发展,素质教育深入推进。完善初升高录取机制,落实指标到校,建立“考试分数+结业成绩+综合素质评价和特长”的普高多元录取方式,区内优质高中指标到校录取比例达到71.4%。改进素质教育评价机制,对学生阅读、演讲、书法、科技、英语等5个能力的培养和体育艺术科技“2+2”项目推进情况进行随机监测,并纳入综合目标考核。连续8年举办中小学科技节和艺体节,科技创新大赛获奖人次和奖项每年均名列全市前茅,桂花园小学史竣铵同学获得2014年科技创新市长提名奖。连续15年获重庆市青少年摔跤比赛第一、连续16年获重庆市青少年柔道比赛团体第一。三是坚持课程改革,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开展中小学教师微型课题研究,参与面达到85%。开展16个学科工作室学术“沙龙”和11个片区教学研修活动。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玉屏实验小学等学校探索出“读练讲学四步”“三段六步”“二先二后”教学法。推进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和千名教师赛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三年来,教师获国家级奖项150余项,市级奖项1200余项。116所学校结合我区折扇、陶艺、夏布等非遗文化和学校特色项目,开发校本课程,促进了非遗文化与课程建设的深度融合,《荣昌折扇》和《荣昌陶器》选入人教社义务教育美术教材,基础课程、拓展课程、特色课程三类课程体系得以建立。四是坚持文化培育,特色建设初见成效。坚持“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特色发展思路,培育学校特色项目,开展“文化、德育、科技、艺体”等示范校创建活动,推动足球进校园、武术进校园、高雅艺术进校园,创建了全国足球特色学校10所,市级艺体特色学校18所。安富中心小学坚持53年学雷锋,被评为“全国首批50个学雷锋活动示范点”;峰高中心小学的“少年邮局”“折扇文化”特色突出,“乡村学校少年宫”被列为全市示范点;学院路小学的行路文化、双河中心小学的竹韵文化、仁义镇初级中学的闪光文化初显成效。

(五)着力改善教育民生,教育公平逐步彰显。一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全接收坚持两为主原则,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编班、资助等享受本地居民同等待遇,就近入学率达到100%。二是特殊群体全关爱以区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为主、送教为辅的特殊教育关爱体系,特校生均公用经费、生活补助达到1万为全区13505名留守儿童建立关爱机制,信息入库管理,重点对象分类造册。建立“乡村学校少年宫”、亲情聊天室、心理辅导室。加强行为习惯教育、学习养成教育、思想品德教育、心理情感教育,全面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广泛参与的关爱体系。三是贫困学生“全资助”。深入推进教育扶贫工作。三年来,投入3801万元,对义务教育阶段寄宿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补助生活费,每年受益学生1万余人。投入1027万元,对非寄宿制贫困学生实施“爱心午餐”,每年受益学生4000余人。2007年,我区率先在全国实施免费饮奶工程,至今已投入近亿元,惠及学生50余万人次。每年划拨20万元设立区级专项解困助学资金,确保学生不因贫困而失学。四是安全稳定“全保障”。严格落实“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失职追责”要求。建立“三级隐患台账”管理、网格化管理等制度,印发《安全工作手册》,提高安全管理水平。近年来,配备保安700余名,安装监控点位7000余个,配置了防护盾牌、防爆头盔等安防器械700余套,校园安全根基不断夯实。教育系统10余年未发生一起安全责任事故,未发生一起到市集访、到京非访事件,确保了安全稳定。

(六)着力深化教育改革,激发教育发展动力。一是改革办学模式。采取合并、托管、融合、结对等方式,健全了玉屏实验小学一校两点和36所村小托管运行机制,启动了峰高中学与荣昌中学融合发展,实施了后西小学等15所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结对发展,扩大了优质资源覆盖面。二是改革管理体制。深化学区管理体制改革,将21个镇街教育管理中心整合为11个片区教育管理中心。加大片区内教师统一调配、学校统一管理、教学统一安排、教育质量统一评价、优质资源和信息共享力度,促进了片区内教育资源充分流动和共享。成立了区政府教育督导委员会和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中心,为推行教育管办评分离奠定了基础。三是健全督导机制。建立了12个学区教育督导办公室,45500人以上义务教育学校设立了督导工作室,其余学校设置了督导员。聘任40名责任督学,所有学校实现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全覆盖。构建了区政府教育督导室、教育督导办公室、学校督导工作室“三位一体”的教育督导工作网络。完善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方案、校园文化建设专项督导评估指标体系。通过现场反馈、限时整改、及时验收等,确保全区中小学均衡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

四、存在问题及努力方向

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中,我区虽然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较好成绩,但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学校生均校地、生均校舍、生均体育场馆不达标。二是优质教育资源仍不能很好满足入学需求。三是部分农村学校音体美等学科缺编,教师学科结构仍需优化。针对存在的问题,区政府常务会于2016年12月9日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印发了《关于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国家督导认定部分学校指标不达标的整改方案》《关于消除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大班额工作方案》等文件。下一步,我区将进一步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义务教育逐步走向优质均衡。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扩大优质资源覆盖面,促进城乡一体发展。落实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主体责任,加大财政资金投入,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进一步改善农村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坚持扩大增量、盘活存量和先建后撤的学校布局调整思路,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新建4所以上城区学校,完成镇街所在地中小学改扩建,扩大城镇学校容量。推进名校建分校、强校带弱校、城镇学校带农村学校等办学模式改革,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2020年,基本解决现部分学校生均校地、生均校舍、生均体育场馆不达标问题,消除56人以上“大班额”,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率达95%以上

(二)深化管理体制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推行大学区制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学区一体化运行管理机制,打破校际资源壁垒,促进学区内资源流动与共享。健全队伍管理机制,探索教师“区管校聘”管理体制改革,逐步建立教师编制和岗位设置区级统筹和动态调整机制,促进队伍合理有序交流。创新培训方式,提升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完善学校管理制度,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推动学校办学水平综合评价改革,建立相对独立的教育督导和质量监测评估中心,完善督导、监测、评估等机制,建立健全政府、学校、家长及社会多方参与的学校办学水平多元评价机制,推进教育管办评分离,完善教育治理体系。

(三)推进学校内涵发展,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深化育人模式改革,落实德育首要地位,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教育全过程。落实素质教育要求,加强体育、艺术、科技、心理健康等教育,全面开展校园体艺科技活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创建“研学旅行”示范区,拓宽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渠道,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深化课程改革,完善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继续鼓励学校结合折扇、陶艺、夏布等地方非遗文化开发校本课程,创建农村学校特色课程工作室,打造学校特色。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免试和就近入学制度,完善以流入地和公办学校为主的随迁子女就学机制,进一步健全以区特殊教育学校随班就读为主、送教为辅的特殊教育关爱体系,切实保障入学权利;实施“纸笔+能力+特长”的义务教育全学科综合评价办法,督促学校落实课程设置,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工程,是实现教育公平的重要保障,也是各级党委政府的职责。我们将以本次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区督导评估为契机,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依法履行职责,以提高质量、促进公平为重点,为进一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向更高水平迈进而努力奋斗。


版权所有: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

主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承办单位:重庆市荣昌区数字化城市运行和治理中心

微信公众号

政务微博

ICP备案:渝ICP备2021006398号-1 网站标识码:5002260001 渝公网安备:50022602000107号
提示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机器人形象
智能问答 政务服务 政策解读 政策问答 便民地图